来自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数据,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是83.63岁,2018 年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已达503.28万人,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81.67万人,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34.4%。上海的老龄化就像一部高速列车,飞驰而来。
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一直都是上海市各级政府着力在做的民生实事,也是在两会现场参会的委员们所关心的热点话题。
曾经,“120”又要顾急救、又要顾转院,为此,政协委员们连年呼吁,最终非急救业务得以从“120”剥离。上海开通了“962120” 预约服务电话和微信预约客户端,试运营非急救业务,解决了老百姓的急难愁问题,受到市民的欢迎和肯定。
“不过,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庞大的社会需求和供给能力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市政协委员凤懋伦告诉记者,短短一年多时间,该项业务量已经达到每天约200车次,20到30组人员基本上是满负荷运转,常常是供不应求,有的病人排队要等到傍晚。
“我本人就为老母亲预约过,等了很久才排到,一位同事的老母亲要转院,打通电话后得到的信息是排队154位,不到晚上根本等不来车;我们去急救中心、市交通委、出租车公司等调研,里面的工作人员也或多或少讲述过自己叫车难的经历。”凤懋伦说,上海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样的非急救转院需求只会越来越多。
作为联名提案人,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红则提到了出租车。本来,在调研之初,他们认为无障碍出租车可以承担一部分老人的出行需求。始于2010年世博会的无障碍多功能出租车,全市仅有200辆,由强生出租公司负责运营。但根据制度设计,它们主要用于满足市残联注册的全市3万余名下肢重度残疾人士服务需求。“也就是说,只有在此名单内,才可预约,普通的老年群体基本与之无缘”。
■“无障碍出租车”(周到资料图片)
委员们指出,要进一步完善非急救转运业务的制度设计。在继续院前急救体系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非急救业务模式评定中,应该考虑院前急救工作的特性,作出制度性的安排。
着眼上海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既继续保持健康医学院院前急救专业的招生规模,尝试定向培养,实现上海急救医生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相关大专或有基础的职业学校开设救护员专业,或在相关专业开设救护员班,进行定向培训,保证非急救业务发展的需要,生源可以来自应届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尝试招收来自社会的历届生或其他人员等。
此外,逐步建立有异于急救车收费标准的非急救转运用车的价格管理机制,以成本测算为基础,参照市场化运营价格标准,兼顾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制定合理的、且普通市民能够承受的价格。
对于老人们的出行问题,委员们认为老年人的出行需求也可视作特殊群体的出行。对于强生运营的无障碍出租车,能否在兼顾3万余名下肢重度残疾人士服务需求之余,有选择性地为年事较高腿脚不便、出门主要靠轮椅等特殊老年群体开放预约。此外,在兼顾成本利润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鼓励车企协作选择或开发合适的车型,建立市场化服务的价格机制,确保经营企业可持续运营。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