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了,每周都会来旧书集市逛一逛丨文庙旧书集市

文庙旧书集市,这个存在了三十多年的沪上最大旧书交易市场,由于文庙所在区域整体改建的工程即将开始,在明年三月底,将不再开市。它还会再次回来吗?这是逛了二十多年旧书市集的成勇和他的书友们这段时间最关心的事情。

连环画是集市曾经最吃香的旧书之一

每个星期天的早上去文庙旧书集市转一圈,已经成了成勇二十多年来的习惯。

“一周不去逛,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几乎每周日,资深连环画爱好者成勇都准时现身文庙。

成勇分析,文庙旧书集市的兴盛,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九十年代中期连环画收藏热的盛行。用他的话说,那时候连环画是文庙旧书集市的抢手货,是“香馍馍”。

成勇对那几年的盛况记忆犹新。每周日早上七点半开市前,门口就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不是一小波,是好几波人,都在门口等着了,”他说。“时间一到,书贩把书都铺开来摆好后,十几二十个人一下子就围住书贩了!”

如今的文庙旧书集市

起初,他也确实在那里淘到过不少好东西。那几年,文庙旧书集市上的连环画“品相比较好”,能找到五十年代出版的、甚至民国时期的连环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连环画的创作和出版基本已经终结,市面上流传的连环画数量有限,“好货都被收藏者收藏起来了,现在市面上能看到的品相好、年代久的连环画已经不多了。”成勇听到过被卖的最贵的一本连环画,在一场拍卖会上被叫到了25万。

在这个圈子里混久了,成勇自己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连环画,对某样东西越了解,就越挑剔。渐渐的,成勇开始“看不上”自己手头淘到的一部分连环画。看不上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书的品相不好,泛黄、有破损;也可能是书的出版年代比较晚,距今不够久;还可能是内容方面对成勇来说不够吸引。

成勇收藏的连环画,这几本对他来说“品相一般”

曾经有摊贩通宵排队买摊位

成勇决定去文庙旧书集市摆摊,把手头上自己觉得一般的连环画贩卖出去,赚得的钱再用来购买好货。

当时是1995年,文庙旧书集市的摊位还需要现场购买。

“那时候还有摊贩通宵排队的呢!”成勇虽然没有过通宵排队抢买摊位的经历,但也做过现在看来比较疯狂的事。“我好几次凌晨四点钟去文庙门口排队抢摊位的,有一次还下大雨。”

文庙旧书集市每周日七点半准时开市。鼎盛时期,有超过250个摊位。大多数情况下,成勇会提前半个小时过去买摊位,毕竟每次都四点去的话,身体吃不消。不过,不是每次运气都那么好。有时候去晚了,买不到摊位的情况也发生过,“来晚了就买不到了,只能跟买到摊位的老朋友拼拼桌。”

“现在这个现象可以说是一去不复返了,再也看不到了。”成勇感慨。近几年,他发现,文庙旧书集市不如以前热闹了。

“买书的红火,书的质量,都比以前要降低了。”如今,他已经很少能淘到令他满意的连环画了。

为了结识更多书友从淘客变摊主

文庙旧书集市明年关市的消息,沈贵龙早就听说了。

五十出头的上海人沈贵龙有一份体制内的工作,过去十几年里,每周日一大早,他都会去文庙摆摊卖旧书。

和成勇一样,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稀缺的文化资源让这个年代的人对连环画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大约从2000年开始,沈贵龙只要有空,每个周日的早上,都会骑着自行车去文庙旧书集市逛一逛。“去回忆回忆小时候看连环画的那种感觉,怀旧一下。”他说。“其实年纪大了回头看这些连环画,是一种全新的感受。”

文庙旧书集市内,有些摊贩把书摆放在地上

收集了很多连环画之后,他也开始在文庙摆摊。原因有两个,一是很多以前收集来的连环画后来不一定喜欢了;二是通过在文庙摆摊,可以接触到更多爱好相同的书友,“这个旧书集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把我们这群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

如果这个集市真的消失,摆在沈贵龙面前的有两条路:去其他地方继续摆摊,或者再也不摆了。

而对成勇和沈贵龙来说比较好的消息是,记者了解到,旧书集市明年因文庙改扩建而暂时关闭,工程结束后,有重开的打算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琼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