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观长三角,用镜头连接未来。今天(12月26日)下午,第二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来自长三角的名师名校长和100多所学校代表齐聚一堂。本次活动由上海报业集团、市教委、团市委担任指导单位,新闻晨报&周到主办,好未来协办。活动鼓励孩子们走出课堂去实践,通过动图或视频拍摄,用新媒体的语言,传达自己眼中的世界。
现场,两位教育局长为大家分享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实践,12位名师名校长为中小学学生开题解题。
“被手机改变的生活”(周葆华)、“课业负担调查”(徐红)、“我家的新闻”(盛雅萍)、“富庶长三角、美丽长三角、人文长三角”(潘卫苹)、“因地制宜,来一场不一样的研学旅行”(连旭萍),入选为本次活动的5道题目。
名师名校长出题解题
活动现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长郭金华、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民办立达中学校长盛雅萍、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鲁慧茹、上海七宝明强小学校长姚凤,以及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学校长潘卫苹、六安市裕安区登科学校校长吴雪岩、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副校长连旭萍、宁波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项嵘,12位组成名师名校长命题评审顾问团,揭晓本届活动题目。
12道候选题目,最终5道入选揭晓。分别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的“被手机改变的生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的“学业负担调查”;民办立达中学校长盛雅萍的“我家的新闻”;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学校长潘卫苹的“富庶长三角、美丽长三角、人文长三角”;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副校长连旭萍的“因地制宜,来一场不一样的研学旅行”。
周葆华: “被手机改变的生活”
“出题思路是要贴近时代感、从青少年日常生活接近的事物入手。手机作为一种媒体,已经高度渗入了青少年的生活,其对日常生活的改变和影响,他们一定有感触,从青少年的视角去发散思维,去捕捉和呈现。”
周葆华说,当下青少年呈现出新的特点。青少年是新媒体的“原住民”,高度浸润于新媒体当中,并且近两年,新的互联网传播形态,如直播、短视频等进入青少年生活,这与老一代人收看传统媒体新闻的状态是不同的,他们对视频使用和表达具有天然的接近性。
这次的题目,就是想让学生去发掘现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用手机等移动媒体。
徐红: “学业负担调查”
上海市实验学校今年首次参与未来媒体人活动,校长徐红用实践题目,带孩子们把目光聚焦于自身——对当下学生学习负担作客观调查,分析成因并谈谈建议。
“我觉得教育不要急功近利,基础教育学习应该非常有意义地完成,让孩子更加淡定一点,去学习有趣的东西。”校长徐红说,作为十年一贯制学校,可以从小学到高中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全程跟踪,要让学生在实践的乐趣当中,体会世界的美丑善恶。
盛雅萍: “我家的新闻”
“长三角地区人杰地灵,曾经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文化名人,所以我想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去探寻他们的遗迹,去发现这些名人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贡献。我们现在长三角有一些学校和老师的互动,我们的学生也可以有所交流,大家可以互相联盟,我们组织学生到那里去,由那里的学生接待,那里的学生到我们上海来,由上海接待,互相的交流、学习。”盛雅萍说,我家的“新闻”,鼓励孩子们去发现身边。
潘卫苹 :“富庶长三角、美丽长三角、人文长三角”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通过主题引导,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体验,来完成自己或者小组的‘大片’,这个校外课堂突出的是开放性、生成性、创新性。”潘卫苹说,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他希望从三地孩子的眼中看到经济、人文、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连旭萍: “因地制宜,来一场不一样的研学旅行!”
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校长连旭萍说,这次她把题目聚焦于“研学”,就是想让孩子们真正懂得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这个题目有两个限定性的词语,‘研学旅行’和‘因地制宜’。学习和体验相结合,来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让长三角各地学生,充分利用好本地区的资源,制定符合本地区的研学旅行。”连旭萍举了几个例子,如“温州民俗研学旅行”“海派美食之旅”等等。她希望未来媒体人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上,帮助青少年涉猎更广泛的领域。
连接课内外、连接长三角、连接未来
3个月前,9月下旬,一所学校的孩子们联系了新闻晨报,因为在新版的部编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中有新闻采写与写作的活动探究,联想到之前参与到新闻晨报未来媒体人活动,希望到新闻媒体实地走一走。当天,在与一线的记者编辑座谈会上,孩子们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犀利有趣的问题,回去后还写了新闻稿,发表在学校的微信号上。
而在一年前,这所学校在参加首届未来媒体人活动时,问得最多的问题还是:这是一个怎样的活动?可以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
“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传播体系,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迎来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智媒时代’机器人不仅开始进行内容生产,而且也开始成为虚假流量的提供者。汹涌而来的假新闻,不仅损害了公众对真新闻的信任,更动摇了整个社会的信任。”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提出,主流媒体应当为未来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新闻晨报在未来举办的媒体人活动体现了机构的社会责任,做了一次报纸参与教育的尝试,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可能。通过一次一次完整的全过程体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甄别真假新闻、创造信息、传播信息,而且提升了观察、思辨、批判和表达的综合素养能力。”季颖说。
未来媒体人活动正在影响着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市教委宣传处副处长朱敏用“三个连接”概括了自己的感受。
“这个活动连接了孩子们的课内和课外,让同学们从他们的书本内抬起头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活动连接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孩子们;更连接了现在和未来。”朱敏说,“未来是怎样的或许我们不知道,但是此时此刻我们很明确知道的一点是,孩子们既是未来媒体的创造者,也是未来媒体使用者。所以这样一个活动让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的身上看到未来的媒体是怎样的,看到未来媒体的高度、远度、深度,能够让我们一起来展望未来的世界。”
伴随着第一年活动的成功,今年启动第二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以来,明显感受到活动打响的知名度和学校参与热情。团市委副书记史逸婵表达了对未来媒体人活动的支持,期待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们受益。
新闻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黄琼说,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会在需要时联想寻求媒体等身边资源的帮助,促进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成长,令不少家长感到惊喜。
今年,包括上海市实验学校在内更多的100多所学校参与进来,从空间上也扩展到沪苏浙皖,名师名校长顾问团也增至长三角地区12人。作为一个民间的校外实践平台,未来媒体人活动正努力与长三角区域更多的孩子们分享这个实践平台。
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怎么做?两位教育局长分享经验
距离开场还有近一个小时,从温州乘高铁赶来的副校长连旭萍,以及从各地赶来的学校代表已经早早抵达,带着期待入席等待活动开始。
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推进,上海许多区已经开始了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上的实践尝试。嘉定区教育局局长姚伟、奉贤区教育局局长施文龙,在启动仪式上进行经验分享。
“近年来,嘉定、昆山、太仓、温州四地围绕区域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研究、教育信息推进、优秀教师培养、德育和科创特色打造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共赢。”姚伟说,“创新思维是上海青少年学生的必备素养,要把培养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作为上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从沪苏鲁三地的点上实践到嘉、昆、太、温四地教育联盟的面上推进,再到浙苏鲁豫教育联盟的立体探索,嘉定在促进教育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始终坚持先行先试。
在奉贤,去年起,已与15个地级市区成立了“长三角中小学德育工作联盟”。
“去年11月,我们在奉贤开了第一届论坛,主题跟今天也有关系的,就是怎么样推动我们学校的社会实践,研学实践。我们说德育不是一个概念、观点,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一种德育行为,融入真正的价值观的认同。今年的论坛放在合肥,聚焦家校协同育人,第三届我们把接力棒交给了苏州。”
施文龙认为,以往的基础教育较多关注书本知识,实践能力还待提升,长三角这样一个平台让媒体人与教育人联动共享,真正地理解媒体、融入媒体,同时在创意的实践当中让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打开视野,寻找身边的好选题
活动下半场,明强小学校长姚凤、卢湾一小校长吴蓉瑾、立达中学教师孙文妍,就往年的活动做了经验分享,现场老师带来干货满满的培训内容。
“第一次参加未来媒体人大赛的时候,很多孩子第一反应,是把目光局限于这几个知名地标,但我们的孩子需要拓展他们的视野。所以,就像我在给孩子们上作文课的时候,常常跟他们开玩笑说,你看到题目以后,你脑子里首先跳出来的内容,你尽量筛选不要写,你往第四、第五想,可能你就能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内容。”吴蓉瑾分享她如何引导孩子们打开视角,寻找选题。
“在这样的启发下,孩子们将镜头聚焦到住在石库门的一位老年教师,他把自己的青春付出给了教育事业,用作品告诉更多的人在石库门当中住了很多普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
第二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主要面向长三角8-14岁青少年(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除了学校组织,所有对活动感兴趣的初中生及小学在校学生,也可以通过新闻晨报周到客户端周到,自由报名。
作品可以是图文、可以是一段1分钟以内的视频,文字控制在800字。不拒绝纯文字的作品,但限定为1000—3000字以内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报名和创作均需要通过官方客户端“周到上海”来操作,需先下载“周到上海”App,来帮助孩子完成报名和作品创作。报名通道明年1月1日开启,截止时间为明年1月31日23 : 59。孩子们的作品有机会通过新闻晨报“周到体”,在周到客户端呈现。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庞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