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书香如何保留?不妨到海外旧书市场找找灵感

文庙旧书集市可能于明年关闭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不少市民的感慨,一旦关闭,那些摆了十几年旧书摊的摊主面临被迫转移阵地或永久歇业,而更多的爱书人,则从内心深处,发出为上海保留一道书香风景的呼吁。

随着城市更新、升级,许多传统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从人们视野中淡出,但是旧书市场,作为一道深沉而独特的城市文化韵致,如何让它不但能保留、生存下来,而且能让城市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更体现温度、更富有人情味,则是一道充满了文化解读与思考的难题。

从以下几个海外旧书市场的案例中,我们不妨找找灵感,思考如何营造我们自己的“下一个文庙”。

日本东京神保町旧书街

神保町旧书街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游客的东京必访地标里了。

神保町地区目前大约有150多家旧书店,将近60家新书店,号称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旧书街”。

神保町的书店起源于明治时代,当时附近多为达官显贵居住,便有了旧书的源头,后来许多学校在此处兴建,有人买,有人卖,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活了越来越多的书店。

在神保町,有的书店财大气粗,能包下一整栋楼,有的书店只有逼仄的狭小门面,但无论面积大小,书店都体现着日本精致甚至极致的服务精神。

在这里,每家书店都有自己的特色,跟别家旧书店卖的东西相同,是很难混下去的。而分类精细,也是神保町书店的特点,神保町有“古书店联盟”,将各个书店细致地按照“历史、建筑、电影、管理、嗜好、文学、初版”等分类,再细分为35个小类。

这里除了书店,还集中了一些老字号出版社,打通了书籍的产业链。有的出版社虽然倒闭了,但它的库存书和出版社品牌却成为新店铺的支撑,展示出复合功能的书屋,供读书人缅怀和游客休闲观光。

韩国釜山宝水洞书房街

韩国的旧书交易市场也在城市更新和互联网的冲击下逐渐没落,釜山市的宝水洞书房街几乎是唯一的幸存者。

“宝水洞”是地名,书房街是一条长约200米、宽不足2米的小街巷。从1950年代起,这里就是二手书流通场所,鼎盛时期曾有70多家书铺,日均人流量达到2000多人。如今,这里仍有40余家书店,它们多是亭子间大小,旧书被挤得满满当当,只能侧身走过通道挤进店里。

1950年代,有几所高校在宝水洞附近山上搭起帐篷作为教室,狭长的宝水洞胡同成了许多教授、学生上课时的必经之路,旧书便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宝水洞旧书交易很快火爆起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信息化浪潮袭来,传统出版模式已岌岌可危,二手书店更是如此。进入21世纪,宝水洞旧书店街也面临式微。

当地政府有意将宝水洞书房街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景点。书房街不远处设立了文化馆,介绍书房街历史,文化馆还牵头组织“文化节”、古书展销、音乐戏剧演出等活动。他们最有名的口号是“书不能死”。

由于釜山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地就在附近,宝水洞书店文化节的举办时间也相应调整,以最大程度地吸引游客和书客。

另外,一些电视综艺节目前来这里录制,明星带火了书房街,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有的书店卷帘门上喷绘了涂鸦作品,也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

但对于店主而言,更欢迎的是书客,而不是游客,不少店铺如今都写着“请勿拍照”的标识。

宝水洞书房街目前最大的危机就是网络二手书市场,它们有着传统二手书店无法比拟的优势。

旧书店主们都很清楚,网络连锁二手书店独占市场已经势不可挡,这里的二手书店更像是一个怀旧观光场所,寻找的是关于旧书的记忆,而不是书本身。他们希望,这里承载的不仅是书的文化,而是能够探寻多种文化共享的可能性。

英国海伊小镇

位于英国威尔士山区的海伊小镇,居民不足2000人,但是它却有着长达17公里的书架,100万册图书,目前这个小镇已然是英国最大的旧书市场。

小镇上有40多家书店,大部分都售卖二手书。每年5月底,小镇都会举办文化艺术节,此时,大量的作者、出版商和文学爱好者聚集于此,热闹非凡。

在成为旧书中心之前,海伊只是个地处偏僻的无名小镇。1961年,就读于牛津大学的理查德· 布斯在毕业后不顾母亲反对回到家乡海伊开起了二手书店。他认为,“对我们这个贫瘠的小镇来说,唯有旧书能使之繁荣,让大家过上富裕生活。”

在布斯的努力下,一家接一家二手书店在小镇上陆续开张。当海伊人领略到书籍的魅力后,他们开始到英国各地搜罗旧书,放到自己小镇的书架上,日积月累,才有了今天的盛况。

布斯还给海伊小镇这样的定位:书不应该只属于学者,到图书王国来的人,应该与海伊人聊书,购买地道的手工制品和吃地道的乡间饭菜。将旧书做成特色产业,海伊俨然成为了英国的特色小镇。

海伊小镇非常注重“旧书店生态环境”。当地居民对文学节、对游客的态度都非常友善,让文学节成为一场“充满家庭气氛的文化盛宴”。

文学节不设中心主题,而是追求多元、散淡,无所不包,目的是吸引所有的爱书人。当然,文学节每年都能请到世界上优秀的作家前来,也是其魅力所在。

更重要的是,文学节不是“朝圣”,而是文化休闲。人们来海伊首先是度假,因此,文学节不能办得像大学讲座或教育课程,它要有趣,有个性,不能累人。人们来海伊度周末,不仅可以见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和名人,也能结交到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法国巴黎塞纳河畔旧书摊

旧书摊是巴黎一道特别的风景。一只只固定在塞纳河堤坝上的绿色铁皮箱子,远望像一节节车厢,这些绿色书箱沿塞纳河从苏利桥一直绵延到卢浮宫,长达近4公里,也让塞纳河成为全世界唯一流淌在书箱间的河流。

早在16世纪,一些流动小贩便集结在这一带卖书报。1891年,政府准许小贩收摊后,把装有商品的箱子放在销售点过夜,并规定箱子统一漆成绿色。

1900年,巴黎主办万国博览会,当时塞纳河岸已有约200个旧书摊;1930年,箱子尺寸得到规范,还规定箱盖架起时,离地高度不能超过2.1米,以免妨碍视野。

如今,塞纳河畔旧书摊主要贩售古书、古版画、旧书报杂志、早期各式海报、手抄本等,也有吸引观光客的冰箱贴、明信片、钥匙圈之类纪念品,号称是“全球最大露天书店”。

有意经营旧书摊的人要向政府申请,无需租金,但要严格遵守一些规定,例如除非不可抗力,每周至少营业4天,每4个书箱里只能有一个可以出售旅游纪念品等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1年把塞纳河两岸景观包括旧书摊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使得塞纳河畔的旧书摊成为巴黎的一张文化名片。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