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房颤大国”,有1000万房颤患者,其中两成会引起脑卒中,致死致残率高。
如何预防房颤卒中?一种国际新兴介入技术“左心耳封堵”就为心脏撑起一把“伞”。
12月24日,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托,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领衔全国权威专家编写的《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卒中的专家共识》发布,意味着左心耳封堵这项全球最新技术在我国有了规范操作“纲领”。
正常人的左心耳会随着心脏的搏动,规律地进行收缩和舒张,血液可以顺畅地在左心耳进入流出。房颤病人心房丧失正常的舒缩功能后,左心耳内的血液容易进不容易出。加之左心耳内有较多的褶皱,在房颤时心耳内血流变慢,导致血栓极易形成。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左心耳封堵技术的专家之一,何奔教授指出,左心耳封堵技术在我国自2014年获准开展临床应用以来,也呈快速发展之势,全国每年已有数千例患者接受该技术治疗。然而,左心耳封堵并非一种简单的操作,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其术式的选择、适应症范围、影像配合、麻醉运用、抗凝方案等方面存在不少争议与问题,全国范围内亟待形成一个科学、统一、权威的操作规范。
今年,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托,何奔教授发起“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卒中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此次共识的编写以高标准、严要求、国际化为准则,凝聚了包括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侯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马长生教授,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心电生理学组组长、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书林教授等30多位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的共同智慧,历时7个多月、6轮次专家研讨,最终定稿,于12月24日由《中华心血管杂志》正式发行。
这份共识共有11个部分,对左心耳封堵及其相关技术在非瓣膜性房颤卒中预防中的应用进行了较全面的说明,并给出了具体的专家建议。
该共识还尤为关注临床实用,根据患者的卒中风险评分高低、是否存在长期抗凝禁忌、出血事件和出血风险等具体的临床情形给予不同级别的推荐,所涉的相关操作及技术应用也均有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研究基础。
“在胸科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正在研究包括新型影像学评估、多种技术一站式杂交治疗等新治疗模式,并开展针对我国人群新型口服抗凝药背景下的左心耳封堵疗效比较研究,试图能回答哪类患者口服抗凝药更好,哪类患者进行左心耳封堵更好,哪些患者更适合消融,哪些患者更适合封堵等亟待回答的科学问题。”何奔教授称,在获准开展“左心耳封堵”领域,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步,为此该共识也将形成英文版本,面向欧美发布,向国际心血管病学领域发出“中国之声”。
目前,左心耳封堵器主要为进口产品,何奔教授介绍,该团队也正领衔国产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的临床研究,希望通过不懈努力,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加适宜、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治疗。
据胸科医院党委书记郑宁介绍,近年来,胸科医院依托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临床诊疗问题,大力开展临床研究,积极制定诊疗规范,增强行业引领地位。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