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课堂,不应以老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共同体一定是师生共同构建的,缺一不可。“
在近日普陀区举行以“合作学习与‘探究共同体’的创造”为主题的全国第十四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上海市江宁学校校长吴庆琳作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与思》的主题发言。
在江宁学校的师生间,有着一本“留言本”?你们知道派什么用的吗?
校长吴庆琳是这样回答的:这是教师设计的“留言本”,作为师生对话的桥梁。每个小组共同使用一个“留言本”,学生可以写下“我想学”的内容,可以对不理解的内容问问老师“为什么?”,也可以对同伴及小组学习提出建议等。而且,由于不同班级同组号使用的是同一本“留言本”,还能看到其他班级同学写的内容得到启发。这样的沟通,有利于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促进了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交流。
以往的学习模式以教师讲授和演示为主,但如今这样单一的学习方式早已发生了转变,师生间的教学应该有互动的成分。
她说,在江宁学校,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校采用了三种学习方式。其一,以自主学习为主。“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分工与责任,都必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尽最大努力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地调动了个体的学习动力。”
其二,是一种协作学习。吴庆琳解释说,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传统课堂教学中单一的“输—赢”关系转化为“荣辱与共”的协作关系。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小组成员之间互补长短、密切合作。有意思的是,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男生习惯于服从或者尊重女生的决定。
最后一种,是探究学习。就是在实践中,教师以问题或任务为主线组织学习内容,并设计配套的“探究任务单”,力争每个学生在“长课时”里体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使用工具和收集证据—处理数据和解决问题—交流与表达”的完整的探究过程。
而提到“长课时”,吴庆琳说,这是对“合作学习”的再设计。为了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35分钟的课时显然无法满足。于是,学校对教学的课时安排、人员组织、教学内容等要素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实施70分钟“长课时”,保证小组合作探究的深度与完整性。其次,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学习小组。第三,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将知识点转化成小组合作研究的问题或者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问题或任务驱动来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杨天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