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开展,除了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还可以跨学科合作互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就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试验。
在近日普陀区举行以“合作学习与‘探究共同体’的创造”为主题的全国第十四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夏海萍作了《协同以致远,探究促提升》的主题发言。
“学校在常规牛津英语课堂中融入中美英社会文化知识,协同探究文化融合实践。”校长夏海萍透露,学校在小学阶段设置全英语的Science English课程,在中学阶段则增设Maths、 Arts、 Music等全英文课程。这些挑战性课程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真正地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在浸润式学习中发展思维,培养科学精神。“而这些课程的创建过程,正是教师之间协同探究的过程。”
在华外实验学校有一门特色课程——Science English科学英语。据校长夏海萍介绍说,学科所用教材是美国的原版科学教材,为此要求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进行全英文授课。可这样,不仅对学生而言是挑战,对老师而言也是困难重重。
有一次,一位刚开始承担Science课的青年教师提出了困惑: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在浸润式的全英文教学环境下理解“固态?液态?气态?”由于学生单词量的关于,很多时候解释起来就会涉及到新的单词,也就成了用另一个新单词去解释一个新单词,徒增学生的困难,老师也很是痛苦。
为了解决这个困境,针对Science English挑战课程,学校组织教师探究共同体共同制定课程方案,通过相互探究,互相学习寻找有效教学的最佳路径。
学校是这样做的。“整合科学英语老师、英语老师和自然科学老师三个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教研活动,通过相互研究与探讨,发挥各自学科方面的优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整合生成全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夏海萍如是介绍道。
首先,从课堂实践出发,3个学科的教师轮流进行不同主题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分享,包括单词教学、阅读教学、科学知识教学、实验操作等科学英语课所涉及的内容。教师间分享并模拟互动课堂,从各自学科的特点为出发点,探究每项活动的利与弊,所适应的学生学段,整合三方意见对其进行个性化修改以最终为科学英语课所用。通过这类分享活动,一系列新颖且有效教学活动得以诞生。
其二,从课堂细节出发,教师共同体通过公开课影像分析,录制微课,教学片断记录等方式,分析教师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包括教师课堂语言的选取与使用、教师肢体动作的呈现等方面,以提升科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与此同时,结合自然科学老师的力量,三方教师协同探究,提前一个学年,对Science English中的英文科学知识与中文自然课的知识进行比对、筛选,以确保中美科学知识相辅相成,既符合中国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合理控制英语语言难度,以保证教育适应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比如,Science English三年级下Chapter 6 Describing Matter中涉及到了Solid、Liquid、Gas的教学。而中文自然课三年级下半学期第六单元的主题也是液体、固体和气体,两课内容有所重合,那么这两门课程之间就能很好的无缝衔接。”通过三方教师协商,将两套教材予以融合,并适当将抽象性的科学知识筛选和简化,最终在课堂中促成学生的理解,而新教师的困惑也得以解决。
如今,有了教师探究共同体的整合与助力,Science English课程逐步成为华外实验学校特色课程中的“亮丽名片”。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杨天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