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点18分,上海宛平剧场改扩建工程终于迎来主体结构封顶,这意味着项目建设取得了地面正负零以上主体结构竣工的阶段性成果。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关心指导下,在上海市以及徐汇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设、设计、监理及代甲方通力协作、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保质量、保安全,终于圆满完成了剧场主体结构。
宛平剧场改扩建工程着眼于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专业化、现代化戏曲剧场的目标,作为市级重要公共文化设施,未来的宛平剧场包括1个满足大型戏曲剧目演出的1000座戏曲专业剧场、1个300座的戏曲小剧场和1个300平方米的多功能展演厅,今后有望成为上海戏曲艺术发展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立足戏曲 以文化塑品牌
按照宛平剧场的定位,在功能规划和设计上充分遵循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规律,不论舞台结构和观演空间,还是后台功能以及装修设计。在舞台结构上兼顾了传统戏曲和新编戏的舞美制作要求,在观演空间保持了观众对于戏曲艺术的恰如其分的欣赏距离,对于直接影响观演舒适度的座椅等关键要素予以充分细致的通盘考虑,在后台充分照顾了戏曲服装、盔帽、化妆的特殊要求,对演职人员的行走流线做了进一步优化,在装修风格上也与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总体创意设计的“中国之扇”一脉相承。
戏曲艺术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宛平剧场秉承中国传统戏曲地内核,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表达,接续并引领戏曲艺术创新发展。从外立面折扇幕墙与玻璃幕墙交相呼应,到建筑内的一桌一椅,都巧妙地突出了戏曲元素的现代感和时尚感。在二楼三楼公共空间,规划用音、影、美、画等打造艺术装置和沉浸体验区域,挖掘戏曲各维度的美感和技巧,吸引更多青年人群和知识阶层的参与体验。在四楼,用半透明折面玻璃打造一个300平方米的多功能演艺厅,从内环高架开车驶过,有望透过玻璃幕墙,打探到演艺厅内隐隐绰绰的表演身姿。
结构封顶的宛平剧场将进入工程的新阶段,明年重点转向内部装修和专业设备安装,预计将于2020年底建成。在市委宣传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等上级领导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宛平剧场也已紧锣密鼓投入运营筹备。在运营规划上,以年为单位,打造戏曲演出季,在充分满足上海各大戏曲院团经典、复排、新创剧目展演、驻演的基础上,诚邀全国各戏曲剧种以及海外戏曲团体、传统戏剧团体来沪竞技展演、切磋交流,以每年不低于300场的演出,以及各类交流展示、艺术普及和影音体验活动,打造戏曲艺术的综合平台,重塑宛平剧场的品牌形象,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增光添彩。
攻坚克难 以匠心守初心
宛平项目自2017年9月份桩基施工开始以来,项目遇到了夜间施工困难、地下障碍复杂、场地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复杂等一系列复杂难题。在重大办协调下,在业主、代甲方、监理与设计单位的配合帮助下,工程总包上海建工四建合理组织安排劳动力,抓住重点环节,攻坚克难,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精心施工,全力以赴为上海文化建设奉献又一精品工程。
因为工程基坑紧靠东安小区和内环高架,周边道路下方还分布着较多的市政管线。在地下结构开挖过程中,基坑分层分段开挖,随挖随撑,保证从开挖到支撑浇筑并与已形成的支撑对接完毕控制在12~24小时内,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地下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对周边建筑的影响。如此精密的施工方案也对土方施工、钢筋模板、混凝土供应浇筑等环节提出了苛刻要求。总包在地下结构施工中随挖随浇捣垫层,各分块垫层施工面积控制在200平方米内,在挖土完成后的7~10天内完成相应区域底板施工。
宛平剧场台塔屋盖为钢桁架,其中第HJ2号桁架共有5榀,跨度20.6米,顶部标高31.7米。由于相对高度较高,分段、分榀拼装难度较大,经与设计及分包单位多次商量后,决定采用地面拼装、液压整体提升施工技术,提升重量约为144吨。在对提升结构及支承结构的应力、变形等受力状况进行计算分析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先确定施工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并于今年12月7日顺利完成整个台塔屋面桁架的提升施工。
在施工期间,各参建单位始终牢牢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并把初心教育贯彻到施工过程,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在质量和安全上率先垂范,带好队伍把好关。严格按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 45001》(2018)要求实施质量管理,健全现场质量保证体系和现场质量管理网络,管理人员加强源头控制、过程监督、进行全程监控。每周召开工程例会和展开安全检查,对于任何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并检查结果,从而确保了宛平剧场项目的稳健推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