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眼识人-北漂看《半个喜剧》

媒体人 钱德勒

近期上映的华语片不少,要说让我有个人代入感的,还是这部小成本的《半个喜剧》,导演周申、刘露上一部《驴得水》堪称票房黑马,是爆款,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把话剧作品搬上大银幕的风潮。《半个喜剧》也是根据舞台剧改编的,但与前作相比,明显注意到了场景的变化,生活化了,简单说,话剧腔少了。

故事不复杂,一个北京大妞莫默与一个北京土著富二代及一个外地文艺青年之间的纠葛。就我个人趣味而言,无论爱情关系如何反转、不断抖包袱,都很难说被触动,真正打动我的反而是电影里并没有着力去表现的闲笔,即北京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关系。差不多十五年前,我北漂来到了这个城市,从最初的疏离、孤独中产生的对抗,咬着牙坚持到最后的和解,以至于今天显然自作主张地视自己为新北京人,将这座城市当成家。这个过程中的前半段是不能遗忘的,很多情绪历历在目。比如说,电影里说到北漂的目的和难度,男主角孙同如果不是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户口,何至于受气,忍受所谓富二代哥们的羞辱,母亲希望他感恩,忍一忍,忍到拿到该拿到的再说。因而,在这座城市里的身份是超出个人身份的,为了它,你必须学会忍耐、压抑甚至扭曲。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北漂而言,或多或少,无一幸免。最简单的,饮食习惯就得改变,在我的家乡,南方小城市里,早点丰富到至少两周不重样,而在北京,除了包子似乎就只有面包,吃面这件事反倒更像是一顿午餐。早餐的匮乏、单调需要适应,干燥的空气需要适应,堵车需要适应,你说这人也太矫情了,但殊不知很多细腻、无可言说的苦闷、憋屈就会因为这种小事刺激、宣泄,因为这些小事背后隐藏的是这座城市无可辩驳的骄傲,要么你足够优秀与它的骄傲匹配,要么你足够谦卑去适应它的骄傲。

电影里还出现我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地方,比如环线某处的立交桥下,比如某家医院的急诊室。生活了十几年的我怎么可能没有故事发生在这里,当时的人插肩而过,但总归留下了一点闪回的权利吧,这座城市里有自己微茫的痕迹。最打动我的是宜家,一个世界闻名的大型家居卖场品牌,它的意义早就超越了功能,在我年轻的时候也爱逛,囊中羞涩也买不了什么,但是就爱看,哪怕摸一下也觉得有一种模糊的幸福感。实际上脑子里在构想未来家的样子,成员是谁,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因此火热。

所有北漂的敏感,说到底可以用一个字概括,不是爱,而是家。爱的目的也是家,而家需要爱的经营。因为我们都是离开父母的家,带着小小的愿望,希望在这座城市开启以自我为主的新生活,甚至隐藏着某些少年气的叛逆,没有了父母的聚焦。电影看到最后,想了那么多,某种程度也证明了一件事,任何娱乐产品的功能,在于共情。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钱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