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殷 茵
昨天上午,位于世博文化公园黄金地段的上海大歌剧院正式开工,清雅脱俗的折扇外形、画龙点睛的旋螺楼梯、定位清晰的三座歌剧厅,无不令人惊艳。
更令人好奇的是,作为未来上海乃至世界重要的文化地标,“硬件”堪称顶级的上海大歌剧院,将配备怎样的软件实力?上海为什么需要一座规模如此庞大的专业歌剧院?上海大歌剧院的落成,又将给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晨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大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林宏鸣。
“原创+合作+引进”剧目三足鼎立,文旅融合的“白+黑”未来剧场概念,“演、创、制、教”全产业链模式,科技为艺术插上“魔法翅膀”……在林宏鸣的一番描绘下,这些诱人的词眼组织成了日渐清晰的“歌剧蓝图”,令人心潮澎湃。
新闻晨报:上海为什么需要一座规模如此庞大的专业歌剧院?
林宏鸣:歌剧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从来就是主流艺术,是考验一个剧院乃至一个国家艺术水准和制作水平的试金石。在中国,不少人觉得歌剧是一门小众艺术,其实是很大的“误会”。《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族歌剧,曾经影响了一代人,可以说歌剧曾经是除京剧以外影响最大的艺术样式。歌剧市场这两年有回暖的趋势,因为歌剧演出在上海还有大的发展空间,而上海大歌剧院的开工,恰恰显示了上海在打造人文之城、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演艺大世界”、实现“亚洲演艺之都”战略目标的决心。
新闻晨报:未来,上海大歌剧院将以怎样的方式运营?定位上有何特色?
林宏鸣:上海不缺好的剧场,但歌剧对于声学的要求很高,许多综合性剧场没法完全满足歌剧演出的要求。上海大歌剧院除了在声学上为歌剧演出量身定制外,还将承担歌剧的创作、制作、展览,以及系统化的观众拓展和普及功能。
一座好的剧场,一定是要满足八个字,“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未来,上海大歌剧院最重要的定位之一是文旅融合,打造“白+黑”未来剧场概念。大歌剧院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与世博文化公园形成互动。白天,游客们走进剧院,欣赏各类融合最新科技的歌剧影像展览,甚至能让从未同台的歌剧大咖隔空对话;夜晚,欣赏完自然风光后,又能在这里品尝一顿顶级的艺术盛宴。
新闻晨报:上海大歌剧院将以什么样的标准筛选剧目?
林宏鸣:剧目挑选上将坚持“三足鼎立”:原创剧目、联合制作、经典引进。我们将观众定位为三类:歌剧爱好者、普通市民和国内外游客。比如1000座的小歌剧厅,计划以青年歌剧观众及国内外游客为目标群体,打造天天演的集通俗美声、独特场景和新科技为一体的情景歌剧。
新闻晨报:如何让更多普通市民走进上海大歌剧院,让这里真正成为城市文化客厅?
林宏鸣:艺术教育的普及、市场与观众的培养,是一个系列化、立体化的长远过程,这就决定了上海大歌剧院从设计、建筑到运营,都将围绕全新的未来剧院概念展开。无论是文旅融合的“白+黑”概念,还是吸引年轻人的科技展览,乃至未来的户外歌剧、歌剧公园、歌剧长廊、歌剧码头,我们会尝试将歌剧的触角伸至方方面面。
此外,我们还将进行一系列系统的歌剧推广,包括歌剧国际论坛、歌剧学院、专业刊物等等,围绕歌剧做足文章。所以说,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未来剧场”,不仅仅是城市文化客厅,同时也是城市的文化课堂和精神食堂。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