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落
冯小刚导演的《只有芸知道》,看起来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它讲述爱情故事的同时,也提出一个问题,幸福该如何定义?平淡生活是不是有可能?在我们这个时代,想念一种平淡生活,是不是不合时宜?
从片尾对故事原型人物张述和罗洋的描述来看,《只有芸知道》里的隋东风和罗芸,应该是1960年代人。这个年代出生的人,虽然经历了动荡的时代,但真正的动荡还没有来,他们的生活场景,还是平淡的。所以,当隋东风和罗芸去国离乡之后,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了新西兰的偏僻小镇,那里的生活节奏和过往岁月有牵连。接下来,巨变发生,中国人在四十年时间里,经历了欧美人几百年经历的事。
隋东风和罗芸开了一间小小的餐馆,他们每天结伴去餐馆工作,然后结伴回家。后来,他们的生活里,多了工作伙伴梅琳达,多了大狗布鲁,罗芸开始滋生一些对远方的想象,关于鲸鱼,关于北极光。就这样,十五年时间过去了。在罗芸去世之后,隋东风终于发现,那安宁淡泊的十五年,是他一生中最美最幸福的时光。
那么,没有这些变故,隋东风和罗芸的生活会不会更好一点呢?很可能,那种更幸福的、更激昂的生活,只是一个幻觉。人必然会随着中年的到来,走上一条下坡路。变故都是外在的,人生的衰败是内在的,变故之所以成为变故,是因为人终于衰败到无法承接和消化这些变故了。在这个过程里的相伴,因此成为生命的旅程。曾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大意是,两个人相互陪伴的过程,其实是生命互相嵌入的过程,不论谁先离去或者死去,都意味着相互陪伴的那一段时光死去了,生命的一部分死去了。这段时光就是一段无法替代、无法重来的生命,而且是彼此渗透之下的生命。一切一切,最后都留不住,就像那个撒骨灰的镜头背后的千言万语。
这样平淡的生活,有没有错过什么,有没有失去什么?有没有可能,他们错过的不只有鲸鱼,还有更重要的机遇?但《只有芸知道》的答案是,“有你的日子,就是我要过的日子”,和另一个人把生命嵌合到一起,一起体会时间流逝,那种幸福感,可能是生活的真谛。但这都是事后才知道的,是失去之后才知道的。
平淡生活,和鼎沸的名利场生活,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就像一根羽毛重过全身血肉。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很难权衡,也很容易权衡。
我很惊讶,能在这个时候,看到这样一个电影,尤其它还是出自冯小刚导演之手。冯小刚导演始终有两面,一面,他是积极的、合作的,尝试各种故事类型,尝试各种技术,每逢新片上映就要努力振作找话题,戏很多。另一面,他是萧瑟的、向往宁静的(罗芸的台词“我就喜欢这份清静”),觉得羽毛比全身血肉更重。也矛盾,也并不矛盾。我喜欢那个戏很多的冯小刚,也喜欢这个有世外之念的冯小刚。羽毛和血肉,孰轻孰重,很难做出选择,但我们在哪里投入我们最生动丰盈的时光,哪段时光就是最重要最珍贵的,如果有人和我们一起,那更是无上的幸运。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韩松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