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时《曾经如是》世界首演, 赖声川《如梦之梦》后又一段生命幻境旅程上剧场启程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故事,一个?七个?三十六个?

《曾经如是》里面有一个,也有无数个,这是被赖声川全力打造的一个奇幻的生命旅程,她讲了别人的故事,又讲了所有人的故事。

在这趟旅途中,观众看到了智慧,也看到了愚行,看到快乐,也看到绝望。如戏剧评论家周黎明所说:

“很难想象一位艺术家在登峰造极的剧场史诗《如梦之梦》之后会朝着更高的艺术极顶攀登,而《曾经如是》便是赖声川戏剧创作的又一道险峰奇景。即便他本人没有明确说明,但也不妨碍《曾经如是》与《如梦之梦》遥相呼应。” 

谢娜和林青霞昨晚也来当观众啦

本周起到12月22日,在上剧场,一段即兴吉他乐,一群疾行的人们,开始了所有人的《曾经如是》……

在郝蕾的面里,回味世间生活的一切

郝蕾饰面店老板娘雪莲

很难用一句话来说这是个什么故事。赖声川笑道:“也许这就是一个‘曾经’‘如是’。”

故事就是你们,我们。一碗高山拉面,加辣,还是不加辣?一段人生,留下,还是离开?一段旅程,开始,还是结束?《曾经如是》的真实、理想,快乐、痛苦,生存、死亡……一切从一碗面开始。

一个北大的90年代毕业生JJ(窦进饰),放弃北京的前程,跑到了云南的山村,寻找一种新的生活。JJ成为接下来见证所有的这个戏中人的一生:故事中的雪莲(郝蕾饰)卖着高山拉面,撑着一家三口阿福(宗俊涛饰)、如意(宋毓敏饰)的生活,与其说生活,不如说是为了爱的人有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着。可是这种努力,抵不上外来的诱惑,阿福为了去城里唱歌,抛妻弃子;村里的投机主义者牧民大强(屈中恒饰),爱上了一只700万的母藏獒,为了换她,抵押了家里80头牦牛和一间小屋;彩云(金晶饰)和天琴(刘含饰),村里会唱歌的年轻女孩,为了改变自己命运而去考歌舞团,但她们说过,除了唱歌,她们什么都不会做。

但是生活,就是要慢慢地让“什么都不会做”,变成“什么都会做”;多吉(张杰饰)和扎西(杨雨光饰)是一对有特异功能的兄弟,多吉会吟唱净土的故事,扎西会跟动物说话,而他们做这一切是为了找到那个有特异功能的母亲——十方(范瑞君饰)——可以看到一个空间里面古往今来发生的所有事情的女人。他们平静的生活,被一场地震打破。地震使房屋倒塌,夺走人的性命,更多的是人心的改变。心理上的伤,远远比身体上的伤来的更猛烈。

张杰饰吟唱者多吉

说是疗伤也好,说是谋生也好,山里的人们陆续离开最原始、最淳朴的地方,来到最繁华、最文明的高峰之一——纽约,去寻找一些答案。没想到,大家认为最文明的地方,也是最愚蠢的地方。雪莲的面一路做到纽约,这群人的故事,也在纽约继续展开。

最美好和最卑劣的故事都会在这里发生。大强做起肮脏的勾当——贩卖人口。他把彩云骗到纽约从事色情服务;彩云因此有了自己的灵魂伴侣,来自华尔街的大律师莱利先生(丁辉饰)。雪莲在为莱利先生送面的途中,遇到“911”,曾经被她从瓦砾堆中就起来的“如意2(宋毓敏饰)”推她进了安全通道,而自己却遇难。十方,在这个包容性最强,但是又有最多人类经过的纽约城,摘下了自己的蒙眼布,慢慢接受曾经发生的事情,这一切都是“过去”。

“什么是现在?”“什么是过去?”“我们到底能不能追寻到安宁?”……纽约时代广场上的先知(王萌饰),呼吁大家在地球毁灭前离开这里,去楞西亚星避难。而谁都不能证明这一切是假的,也没办法证明这是真的。人类在进化到某一个阶段,定会回归到最原始的问题上来,这群经历过两次灾难的人们,开始踏上追寻“净土”的旅程。可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找到净土,而什么人又要为了找到净土而犯下错误丢掉生命。人的生活,好似变成一种赌注,下注多少,并不代表赢家就是你。

概率才是赖声川想跟大家探讨的。而概率,换句话说,叫无常。

赖声川的俯瞰:我们去哪里寻求真理?

《曾经如是》的全球首演恰逢上剧场4周年庆,赖声川和太太丁乃竺一同吹生日蜡烛庆生

动物?人类?外太空?还是人类自己?当找不到答案的时候,越是文明,越是恐慌。人们开始把问题归结在种族、宗教、政治形态上。世界变的不平静,地球上的灾难,已经远远超越了地壳运动的自然变化,人类不仅破坏自然,甚至开始自相残杀。在这部戏中,赖声川不断向人类社会抛出疑问。试图通过不同维度的、不同物种的思考来回答这些人类本身的问题。人们到达自认为所谓的文明之巅后,开始探索“外部”的事情,大家开始为了在月球上踏入一小步而惊呼,为了火星上面寻找到水而感到激动,为在雪山发现雪人的脚印而大肆宣传。就如剧中所说“人只想看到他们想看到的”,而真理或许就在身边,却没人想看到身边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关心和关怀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

或许在国内原创剧本中,很难找到这样的文体——魔幻、诗意、写实。赖声川在这部戏中,巧用动物,或其他外来生物的口吻,抛出人类质疑的这些问题。但是,动物之间还是有差别,在山里的动物会冬眠,要救人;在城里的动物要吃生蚝、喝香槟、看戏。我们在这种拟人的手法中看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讥讽之感,动物们的野蛮行为,或许来的比人类纯粹,而相对而言,人类才是最愚蠢的生物。

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院长林谷芳观戏后表示,这部戏对观众没有任何“压迫”,是一个自然而然、非常舒服的观剧过程:

“赖声川虽不直言,但显然得有如此的观照,他才会有剧中几个主人翁生命特质与追寻之路的设定:在这里,有人透过与动物的对话接近真实;有人藉由纯粹的天籁之声接于净土;有人更就直接活在不同时空的‘生命并置’中;有人处于现实,但‘相信’外星文明就是神;有人则在不可测的天灾与时间的轮转、生命的‘偶然’中领略人生。”

剧场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宇宙

 “《曾经如是》是赖声川透过如花朵一般绽放着的舞台/观众席,引领着观众进入一个由无数人的心灵共同展开的宇宙/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庆梅在评论文章中写道。

这部戏,赖声川给出的已经不仅仅是《如梦之梦》创造的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梦与醒之间,一个全维度的空间,以及这些空间里面我们所不能及的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像是一个宇宙这么大。

“空间”(十方)告诉我们,一切都是过去,而过去的就是过去。抽象的“时间(凤莉饰)”和“偶然(杨智斌饰)”,全场绕行,“时间”不等人,环绕着我们。“偶然”活在我们这之间。“时间”“空间”“偶然”,走到了一起,我们才走到了下一个故事。

在投影和灯光变幻中,观众自然可以从山村变到纽约时代广场,再换到雪山。全剧21个演员,200个角色,在近百位上剧场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克服种种技术困难,展现出一个全新的赖声川的剧场世界奇观。

赖声川说:

“在《如梦之梦》中,这些似乎随意的元素到最后旅程结束时全部能够融合到一起。《曾经如是》是另外一种马,飞入另外一种空。自由联想存在,但它们是在一个有严谨结构的叙事中被连接起来。或许这两部作品真正的共同点,就是我们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共同旅程吧。”

舞美设计师珊卓·伍德尔(Sandra Woodall)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的物理学符号放入舞台的天幕设计中,这个符号代表的是一种不存在的永恒,即当人们想要去测量物体的运动时,就已经改变了他的运动轨迹。而什么是永恒?什么是“曾经”,什么才是“如是”?

 12月9日的首演日,是观众共同经历的“曾经”和“如是”。借加州伯克利大学艺术与设计副校长香农·杰克逊(Shannon Jackson)所说:

“欢迎走进赖声川的剧场世界。在这个剧场中,他将分享出世界未来面貌的新可能性。”

赖声川说,今天的《曾经如是》是一个给二十一世纪剧场的礼物,这个礼物将在这个冬天的上剧场,与观众相伴到12月22日。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