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业务协会副会长:ETF发展正当其时

11月29日,在中国•上交所ETF十五周年峰会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郑富仕在致辞时表示,我国ETF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两年来发展迅速。目前ETF发展正当时,希望ETF基金管理人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和投资优势,开展ETF产品研发和布局。

 

去年来我国新成立ETF产品107只

近年来,ETF作为融合多种产品优势的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势头迅猛。据统计,截至2019年10月,全球挂牌交易的ETF超过6900只,资产规模达5.79万亿美元,已成为美国、欧洲及亚太地区证券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受到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广泛青睐。

郑富仕介绍,2004年12月,华夏上证50ETF的设立标志着国内ETF产品的正式推出。经过十五年探索与实践,我国市场上陆续出现跨市场ETF、跨境ETF、债券ETF、黄金ETF、商品期货ETF等多类品种,投资范围拓展、投资策略丰富。截至2019年9月末,除去货币ETF,我国ETF产品达218只,资产管理规模共5373.78亿元,场内份额超过3000亿份。尤其近两年来国内ETF蓬勃发展,去年年初至今新成立产品107只,非货币ETF的资产管理规模较2017年底增长约137%。

 

为投资者进入各基础市场提供便捷渠道

他表示,总体来说,我国ETF虽然起步较晚,但展现出了旺盛生命力,已成为A股市场不可或缺的工具型产品,在多个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是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提升基础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一带一路ETF、粤港澳大湾区ETF等针对性主题ETF的创设,支持了国家区域政策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源向国家战略重点聚集,营造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的生态链;商品期货ETF改善了商品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拓展市场深度,减少市场投机行为,有助于提升商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效率;国企改革ETF、央企结构调整ETF等一系列产品的推出,增强了国有资本的流动性,也令投资者分享政策与国企改革的红利。

二是提供大类资产配置工具,有利于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资产配置。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有效市场中主动投资难以超越市场指数,ETF等工具产品成为投资者进入基础市场的良好渠道。同时,ETF具备风险分散度好、透明度高、受管理人主观因素影响小等特点,有利于培养投资者分散化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分享指数长期增长带来的资本增值。

三是降低基础市场波动性,构筑资本市场互通桥梁。ETF实物申赎的运作模式令管理人不必频繁进行证券交易,适当降低了对基础市场的冲击。同时,ETF是市场间互联互通的天然载体。近年来,跨境ETF、黄金ETF、农产品、有色金属和能源化工等商品期货ETF陆续出现,为投资者进入各类基础市场提供了便捷渠道。

 

逐步转变对ETF等被动型投资产品认知

郑富仕介绍,长期以来基金业协会始终关注国内ETF发展动态,致力于为ETF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具体工作中,协会持续开展ETF相关业务培训,深入研究ETF发展情况,推动解决ETF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与问题,如为ETF做市券商争取更有利的制度环境,配合推动公募基金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研究拓宽ETF投资品种与策略等。

当下,我国经济全面对外开放,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ETF的发展正当其时。他希望ETF基金管理人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坚持和加强:

一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支撑,尊重资本市场规律,深入研究市场及投资者需求,努力挖掘核心竞争能力,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和投资优势,开展ETF产品研发和布局,杜绝跟风炒作、概念炒作等非理性行为。

二是敬畏法治,严守合规和风控底线,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关注ETF运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加强内控要求,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维护其平稳发展,更好地带动我国权益类基金的发展。

三是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深入理解资管行业本源,逐步转变对ETF等被动型投资产品的认知,进一步培养其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为资本市场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协会将在证监会指导下,与交易所共同协作,与行业机构共同努力,持续为我国ETF的长期、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曹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