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
消费金融公司的陆续获批筹建,意味着这个金融领域已经成为新蓝海。就在近期,来自银保监会的公告显示,同意中国平安筹建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落户地就在上海,而此前重庆银保监局的公告则证实,小米集团正在筹建小米消费金融公司。很显然,传统银行以及互联网巨头的相继介入,消费金融已经成为市场中的香饽饽。
两家消金公司获批筹建
其实,中国平安进军消费金融领域,市场早有传言,而银保监会11月27日的公告,无疑证实了上述传闻。根据要求,中国平安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审核股东资格、办理筹建事宜,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
公告还显示,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落户上海,筹建工作接受上海银保监局的监督指导,筹建期间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筹建工作完成后,应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上海银保监局提出开业申请。资料显示,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一旦筹建成功,有望成为第28家消费金融持牌机构。对此,中国平安集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此事以监管部门公告为准。
无独有偶,就在此前一天,11月26日,重庆银保监局批复信息显示,已同意重庆农商行参股“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投资金额为人民币4.5亿元,持股比例30%,按此计算,小米消金初始注册资本为15亿元。此外,对于该项入股事宜,重庆银保监局要求,重庆农商行参股资金必须为来源合法的自有资金,确保投资参股真实性,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上述投资入股事宜。同时要求,重庆农商行需建立健全关联交易、风险隔离建立健全关联交易、风险隔离等内部控制制度,做好关联交易控制、风险隔离等工作。对于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小米集团未进行公开回应。
不过,从监管部门的公告可以看出,上述两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已是事实,其自身实力应该得到了监管部门认可。
“科技型”含量更加突出
相比于以往的消费金融公司,鉴于中国平安、小米集团自身较强的科技属性,不难看出其获批筹建的消费金融公司,肯定带有极强的科技属性,这在此前的公告中也能看出端倪。
根据中国平安此前公告,这家消费金融公司为科技型消费金融合资公司,不同于市场上已有的消费金融公司,“科技型”将是其未来设立合资消费金融公司的最大差异化属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消费金融行业将逐步向以技术驱动为核心,以轻资产为主要商业模式,以场景化为业务支撑的方向转变。可以预期,这一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诞生后,中国平安将以金融科技力量对其进行赋能。从精准获客、产品创新、场景开发、信用评审、流程风控、贷后管理、客户服务等消费金融全周期的各个环节实现深度嵌入。
同样,小米集团在金融领域布局相当广泛,旗下小米金融自2015年成立以来,以贷款和第三方支付为核心业务,并拿下保险、保理、银行等多块金融牌照,基本实现全牌照布局。
如果小米消费金融成功获批,重庆将获得继马上消费金融之外的第二块消费金融牌照。资料显示,马上消金成立于2015年,目前股东包括重庆百货、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马上消费金融资产合计511.11亿元。
互联网巨头争相涌入
而从今年来看,互联网巨头相继进军消费金融行业,成为今年这个行业最大的不同。
除了小米集团外,今年5月,哈银消费金融获批将注册资本由10.5亿元增加至15亿元,度小满(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则出资4.5亿元,持有哈银消金30%的股权;6月24日,银保监会批复包银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至5亿元。此次增资后,包银消费金融的各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也有所调整,微梦创科网络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到40%。启信宝显示,微梦创科是微博网络(香港)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包银消费金融由包商银行发起设立,主要为个人消费者提供普惠消费信贷服务。
9月24日,玖富发布公告称,玖富数科集团旗下全资科技子公司新疆特易数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战略投资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特易数科将成为湖北消金的第二大股东。此外,蚂蚁金服、腾讯则通过持股邮储银行间接参股中邮消费金融。
此前,360金融曾在2016年参与发起设立晋商消费金融,持股25%,杀入消费金融领域,并趁势推出首款个人消费信贷产品“360借条”。众多互联网公司正凭借庞大的用户流量资源与丰富的用户数据画像,结合自身优势,将金融业务与自身所具备的场景相结合。
ABS产品受青睐
近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对外公布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产品(ABS)计划。其中,苏宁消费金融公司发起了首单ABS产品,四川锦程消费金融也提交了个人消费贷款ABS注册申请,注册发行规模30亿元。
与此同时,马上消费金融公司也宣布其首个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安逸花2019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已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发行规模超过20亿元。这是继今年5月份获批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之后,该公司在公开发行市场首次亮相,也是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首次ABS发行中规模最大的一单。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发行前的相关准备工作,预计在11月28日正式设立。
从今年消费金融行业的ABS发行情况来看,在发行规模和数量上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公开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份至6月份,消费金融ABS每个月发行量在6只至8只,总规模均在百亿元以上。下半年以后,持牌机构发行ABS的节奏更加密集。其中,4月份至10月份,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共发行了4期ABS产品,规模分别为22亿元、25亿元、38亿元、29.5亿元,而捷信消费金融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交了未来两年“捷赢”系列ABS的注册申请,ABS注册总额为200亿。不过,捷信消费金融刚刚宣布,取消在中国香港的上市计划。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