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起,上海在高中学段推行“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2015年推出“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改革,2016年进一步在高校推出“大学体育个性化”改革,最终形成了从义务教育阶段到大学阶段,适应各学段特点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四化”的有效推进,最终形成了学校体育课改的“上海模式”,成为落实“健康上海2030”规划的坚实保障。
上海师范大学
满足大学生个性需求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各校师资的最主要来源地,也承担着各学科课程改革人才孵化的重要作用。学校稳步推进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逐步建成具有“立体式综合性”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和训练、竞赛体系。个性化的体育改革不仅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更有利于打造拥有健康理念的优秀师资队伍。
学校实行课程分层管理的原则,根据项目特点逐步实施初级班和提高班分层授课。其中,基础班主要针对无项目基础或基础薄弱的学生开放,提高班是对部分具备运动基础并有兴趣提高的学生开放;对体育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通过考核选拔的方式进入相应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学习,从事相对专业的训练和比赛活动。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学校全面修订相关的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不断拓展现有课程并发掘新课程资源,在目前已经开展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武术、跆拳道、艺术体操、形体、瑜伽、健美操、养生功法、太极拳、咏春拳、功夫扇、器械健身等项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极限飞盘、空手道等时尚体育课程,大力建设相应项目的体育俱乐部。
同时,学校重视大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提高,开展运动安全知识、体育欣赏、体育科技、运动与健康科学、运动处方等理论课程。积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完成《你好,大学体育》教程,结合当前学科前沿新热,创新内容体系,推动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的提高。
学校还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网络课程。要求每位新生在入学教育阶段必须在网上完成修读,提前了解学校对每位学生体育教育的要求,掌握和了解一些重要的体育知识、理论、教学规范与要求,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为正式进入大学体育课程奠定了基础。《基于大学体育“个性化”改革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慕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学校鼓励学生自主成立更多优质体育社团,不断提升课外体育组织的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奉贤校区“学生体育活动管理委员会”在服务学生课外活动中组织管理的积极作用,发挥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的主动积极性,并筹备“优质体育社团”评比工作。
学校教务处专门划出时间段和经费,供全校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并在专项体育俱乐部的基础上组建院系、校级运动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运动训练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协调处理“学、训、赛”的时间安排,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参训、参赛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还根据教学和训练实际情况,购置了一批专业的辅助教学设备,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发球机、运动心率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和仪器。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重塑高中生健康锻炼观
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作为首批试点学校,开始推行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目前,专项化改革在复旦附中已逐步走向成熟和深入,学校正着力发掘课程、教材、各运动项目之间的德育内涵和功能,积极构建体育平台,融合其它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专项化体育能力。
据介绍,学校体育教学课时结构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实行按年级分段,以学生选项组合,组建专项班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每班每周四节体育课,每两节课连上,男生设9个项目,女生设11个项目。高三年级以“两节专项课+一节基础体能课”形式组织实施教学,专项课组织形式同高一、高二。基础课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
每学年,学校先根据师资和场地情况开设专项,学生再按兴趣选项。在每学年的第一节体育课上,全年级学生进行选课。随后再按照小班化、教学场地、调剂原则等分配至各选项班上课。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最喜欢的前9个项目分别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足球、网球、游泳、武术、跆拳道。
实施专项化后学校逐步意识到,体育课程的开展不能局限在体育课内,培育良好的体育素质更要实现课程一体化延伸。为此,学校成立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羽毛球、游泳等体育社团,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体育生活;作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与排球传统特色学校,学校常年参加各级联盟联赛,并在专项教学班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每年校运会入场式上,采用专项班入场表演的形式,展示不同体育专项的风采;每届毕业班学生在高考前最后一周举办《体育课程结业汇报演出》,集体展示三年专项学习成果,全年级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该活动已成功举办5届,成为复旦附中一项特色体育文化项目,取得了较大的反响。
实践证明,专项化改革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体育教师地位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课上更加强调指导而非传授。体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随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学习情况而定。教学模式上也倡导学生采取合作探究,注重发挥体育运动的团队合作优势,进而引导学生养成互帮互助、探索探究的合作精神。
罗星中学
“多样”带全面“多元”促发展
罗星中学是金山区规模较大的一所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39个,学生1746名,全校专任教师137人,其中体育教师13人,约占教师总数的10%。
在落实初中体育多样化之前,学校就已经重视体育工作并将其制度化。例如,从2012年开始实施“体育3+2”(3节体育课加2节活动课),至2015年起设5节体育课,为落实初中体育多样化打下了基础。2016年,学校成为金山区初中体育多样化试点学校,2018年成为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试验学校。
学校以体育“多样化”提升“以体育人”的全面化。目前,全校教职员工针对体育形成共识,即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者是体育老师,但不完全是体育老师;体育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同时更注重延伸拓展;在强化多样化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各项工作向“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靠拢。
为增强体育在校园中的辐射力,学校积极推广体育活动“多元化”。除了保质保量开设体育与健身课,完成基础内容之外,学校还深入贯彻“两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采取有效措施,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民间体育、武术、健美操、毽球等项目,并把这些运动项目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分派到各年级进行学习,使学校体育由多样化而产生极强的辐射力,扩大学校体育大活动的时空。
学校也对阳光体育一小时锻炼进行了多样化探索,近两年重点推动学生体质学习项目的进行。如针对学生上肢与下肢力量不足的问题,学校通过多样的训练方法,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今年,罗星学子在金山区引体向上比赛中荣获区团体第一名。
在体育特色化方面,学校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每个年级都有足球特长生。学校按年龄段成立4支男女足球队,选取优秀学科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每逢学生外出比赛训练,学校总是组织教师随队进行文化课爱心辅导和心理疏导,让学生学训两不误。
在初中体育多样化改革“红利”的激励下,罗星中学打开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新局面,并为落实立德树人、以体育人找到了“新动能”。
武宁路小学
课时“+1”健康加益
武宁路小学目前共有34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241人。学校专任体育教师9人,学校按照课程改革试点要求,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除此之外,学校在每周五“566”快乐活动日校本课程中开设体育类兴趣拓展课11门,在“330”放学后开设体育类社团13个。根据学校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方案,2018年9月起在一至五年级每周增加一节体育课。
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上,学校采用“校内+引进”相结合的模式,校外引进课程兼职教师3人、运动专项教练7人,探索了将1节体育健身课和1节引进体育兴趣课连上,形成70分钟体育大课的办法,既充实了体育课时“+1”的内容,又缓解了因课时增加带来的师资不足问题。例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教师专长,学校在二年级开设韵律课,在五年级开设篮球课,一、三、四年级则分别从社会专业机构引进了网球、足球和花式跳绳课。
体育课时“+1”打破了学校原有作息时间和课程安排,为此,学校转变观念,突破体育课通常安排在下午的传统,通过设置70分钟的体育大课、体育课设置到上午等措施,保障了“+1”课时的有效实施。同时,学校与紧邻的上音安师实验中学签订场地借用协议,部分社团课程借用上音安师运动场地开展授课、训练,缓解了学校场地狭小、空间不足的矛盾。
学校体育教研组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按照课改要求,通过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创设趣味运动游戏等方法,对体育教学进行兴趣化改造。通过梳理单元教学问题链,聚焦教学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针对性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学校还引入信息化运动负荷监测设备,用信息化手段对孩子在体育课中的运动密度、运动负荷等进行监测,用数据指导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实效。
伴随着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1”课时的落实,武宁路小学孩子体质健康状况指标开始出现积极向好的信号。其中,学生的视力改善尤为明显:2019年4月进行的视力检查数据显示,学生近视率较2018年10月大幅下降近17.6%,近视恢复率达20.56%;2019年11月的最新视力检查数据显示,学生近视率进一步下降了近3%,足可见加强体育运动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学校的引导下,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每天锻炼一小时”获得了教师和家长的普遍支持,全校95%以上的孩子加入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打卡活动中,“人人锻炼”“天天锻炼”的理念成为家校教育的共识。体育课时“+1”凝聚的共识和产生的效益,让学校更坚定了将体育课改继续做出更大成效的决心。(文/袁征)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袁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