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减法新生节”今启动 杨浦区自主研发设备已回收超1万吨垃圾

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杨浦区作为全市第一批开展整区域推进垃圾分类的中心城区,已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全程管理体系;不仅如此,杨浦区通过“两网融合”体系智能回收机已成功回收可回收物超过1万吨;今天上午,杨浦区“生活垃圾分类减法新生节”在五角场下沉式广场正式启动。这一系列动作表明了杨浦区积极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的决心。

今天上午,由上海市杨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和五角场街道主办,杨浦区“两网融合”项目承载企业爱回收承办的“垃圾减量·万物新生”杨浦区生活垃圾分类减法新生节启动仪式在五角场下沉式广场举行。“杨浦区最美垃圾分类达人”和各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代表等约100人出席此次活动。

现场示范、发倡导书 小区志愿者挑大梁 

在“杨浦区最美垃圾分类达人”颁奖的环节中,10位垃圾分类达人作为代表上台领奖。来自大桥街道居委会的郑阿姨向记者介绍了她所在小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一些情况。

郑阿姨说:“7月1日正式实施垃圾分类的当天,居委会、小区志愿者带头进行垃圾分类现场示范,并每家每户上门发《垃圾分类》倡导书,希望群众都能积极加入进来。”

自从小区开始垃圾分类工作,小区志愿者就从原先的5名,增加到了17名,“一个志愿者带动一个楼道,呼吁大家都能积极进行垃圾分类”,郑阿姨告诉记者。

在居委会和志愿者的努力工作下,小区居民从被动垃圾分类,变为主动进行垃圾分类,达到了预期。

这样的垃圾分类故事,在杨浦区各企事业单位比比皆是,这也显现了杨浦区积极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的决心。

自主研发垃圾回收设备立大功

杨浦区能在“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有着持续提升,其中“两网融合”项目发挥了很大作用。

据了解,在杨浦区“两网融合”项目中用于回收垃圾的智能回收设备,是杨浦区第一套自主研发的用于垃圾分类的设备,研发资金投入已超千万元。居民只要在回收机上输入自己手机号或相关账号,按页面提示投放可回收物,机器当场称重后,账户自动积分;同时也可预约服务点工作人员上门回收。

杨浦区“两网融合”服务点根据小区人口居住密度、场地状况等实际情况铺设,同时定期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指导和促进居民分出生活中的可回收物,为垃圾箱减负。

“变废为宝”有妙招

回收来的废塑料、废纺织品、废纸等,如何“变废为宝”?“我们进行再加工、再设计,开发出工服、T恤、工艺品、日常家具、办公设施等多种环保再生产品,提升了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也倡导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上海的城市垃圾减量和节能环保贡献力量”,牛海燕说。

据悉,自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杨浦区作为全市第一批开展整区域推进垃圾分类的中心城区,已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全程管理体系,并通过“两网融合”体系智能回收机已成功回收可回收物超过1万吨,效果显著。

在现场,一个个制作精美的商务包送到了杨浦区垃圾分类志愿者代表的手中。据了解,这些商务包都是用我们平时喝的废弃饮料瓶制作,“12个饮料瓶可以做一个商务包”,牛海燕说。

线下互动、线上团战相融合 

据记者了解,本次“生活垃圾分类减法新生节”系列活动将维持一个月,包括线下展示互动期、线上团战动员及PK、成果汇报等多项内容与市民互动,与大家一起参与垃圾减量,体验万物新生,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持续推动生活分类减量。

未来,杨浦区将继续联合各类科研机构,挖掘更多资源,深挖再生产品高价值化利用的可能性,探索打造再生产品品牌,为城市垃圾减量及节能环保贡献“可持续”的力量。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