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企业的“店小二”,老厂房焕发新春天!

从老厂房到文创园区,从改建时的问题疏漏到走上招商的快车道,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上海绒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片旧工厂就成了有温度、有影响力、有凝聚力的创“芯”园区。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定海路街道深入落实“不忘初心提升服务效能,牢记使命优化营商环境”,主动作为,跨前一步,积极配合企业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解决企业疑难,切实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企业经验不足出错漏,多部门联动解疑难

芯工创意园的前身是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灯芯绒总厂”,去年8月,绒玛文化入驻后,对园区6幢13850平方米的老厂房进行改建,工程于年底完工,但是,当企业想要申请房屋合格证时,却发现由于对相关建设程序不了解,改建过程中未报备区建管委,以致无法申请房屋合格证。

这该如何是好,难道文创园就要变成不合法的场所吗?这可急坏了园区企业。

在了解到该情况后,定海路街道及时联系区建管委、园区等部门单位召开了协调会,要求企业第一时间到建管委补齐资料并按规定接受相关处罚,同时出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对房屋的检测报告,再由建管委对园区做全面的验收检查,合格后再出具可正常使用的报告。

老厂房得到了正名,考虑到下一步招商以便引进更优质的企业,绒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想将该园区申报创建为文创园区,可在咨询后发现,申报文创园区需要大消防验收,但消防验收需要已申报文创园区的材料,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为此,街道又联系协调建管委、文旅局、商务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园区负责人共同商讨解决路径,经多次协商最终达成一致:职能部门同意其创建文创园区,同时企业拿着同意创建批文向消防部门申请消防验收。

历史遗留问题多,“保姆式”服务促落地

老厂房改建完成、申报审批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最初的招商计划也该步入正轨了,然而,令其意想不到的是,入驻的企业寥寥无几,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由于老厂房所在位置周边老旧房屋及棚户区众多,综合考虑到企业地理位置以及周边商业定位等因素,企业对于在此落地还是较为犹豫,与此同时,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原租借在上海灯芯绒总厂的企业,搬离之后未在工商注册部门进行注销,导致新招商的企业无法落户。

企业不愿进来,进来的又无法落地,成为了摆在绒玛文化面前的两座大山。

为了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街道领导几次上门寻找问题根源,并联系区招商二分中心一同想办法,合理运用政策及时服务企业,尽力降低因环境而导致的招商问题。企业进来了,街道还协同市场监督局现场查看,核实原企业是否已经搬迁,确认搬迁后进行监控注销,顺利解决新招商企业无法落户的困难,老厂房也如期走上了招商引资的快车道。

“水深则鱼跃,城强则贾兴”,打造营商环境最终目的,就是聚企业、聚人心,环境好了,企业才能留得住、发展得好,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前来创业兴业。

在街道一连串的帮扶之下,如今的芯工创意园招商入住率达到了90%,三落地企业也达到了80%以上。走在创意园里,随处可见的是设计创新的气息。未来,这里还将吸引更多企业一同分享良好营商环境带来的红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魏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