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徐 颖
昨天,是巴金诞辰115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他和他同时代人走过的岁月,巴金故居、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在徐汇艺术馆开幕。同时,巴金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巴金故居举行。
巴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出色的翻译家、卓越的编辑家、出版家。通过带有巴老与他的朋友们的遗泽、闪烁着精神之光的一份份手札,追忆并未远离的文学大师们,感受他们之间温暖的友情和一代人的风华,这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据悉,本次展览的各种设计元素都以书信为主题:邀请函上的字出自广东学者戴新伟之手,邀请函信封上的地址“武康路113号”是巴金的手迹,木质的邀请函背面印制手札展作家们的书信手迹。展览现场还特设互动留言墙,观众可以执笔写下感言。
大家也都是收信的人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开幕式上表示,“这个展览温暖着我们,当巴金先生写下那一封一封信札时,他是写给远方的朋友。但隔着长长短短的时间,我们大家也都是收信的人,从那些擦亮心灵的信里,我们读出了深情厚谊,读出了风骨和信念。”
铁凝说,巴金先生去世已经十四年了,但是今天,所有的人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巴老的热情和性格,和他交往过的人、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他的光和热,她认为,在历史和时代的洪流中,巴老始终是一盏明亮的灯,守护着爱、正直、真实与奉献等等美好的价值。
在他给友人的信札里中,他写道:“少抱怨,多做事,少取巧,多吃苦。”巴金的伟大,正在于他是如此质朴,他是一个劳作的人,他以一个劳动者的信念看待自己、对待世界。诚如他自己所言,“我一生始终保持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争取。”也正是因此,巴金的生命才如此辽阔,他的人格、他的信念,持久地温暖着后来的人们。
文学研究的重要背书
此次在上海的展览,展出巴金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叶圣陶、冰心、沈从文等四十余位友人(及其家属)的往来手札,这些友人、作家均在上海工作或生活过,也可谓是上海现代文学圈的一次感性的亮相。
展览以巴金及其友人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部分手札为主,与作家简介、交往照片、赠书、赠物、相互评说的文字等有机结合,勾勒出巴金与这些作家之间的友谊,展现他们宏大精神世界的一些侧影。
手札中有真情流露,有思想交锋,纸上传递的是作家群体对艺术与精神的体悟;封封信件更是文化的绵延,将中国文人交往的传统生生不息地实践在笔端。从最早的1936年2月4日鲁迅致巴金书信起,手札时间跨度近六十年,手札涉及的内容,既有创作编译、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又涉及大量的日常生活,大部分属于首次展出。
这些信息折射着时代的背景,能够以小见大,认识时代和历史的变迁,既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更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背书。该展策展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表示,“纸短情长,欣赏这一封封珍贵的书信,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感动至深,岁月流逝,它们又是历史的记录,珍贵的文献,让我们窥见历史的背影。”
鲁迅 细细指导校样的修改方式:“巴金先生:校样已看迄,其中改动之处还不少,改正后请再给我看一看。”
茅盾 表达久别的问候:“久不通信,但知近况佳胜,精神焕发,甚佩甚慰。”
老舍 留下便条:“巴金兄,明天中午在全聚德请您吃烤鸭。”
冰心 耐心开导:“巴金老弟:……你已经闯出来了,为什么还总是忧郁?我想这也与萧珊早逝有关,人最怕的是孤独,我以为你应该多接近年轻人,我和你的身世不同,从小就在融乐的家庭空气之中,就学时也一帆风顺,老了仍有许多年轻朋友。……愿你快乐!”
叶圣陶 作诗作为收到花朵的还礼:“巴金闻我居病房 选赠献花烦泰昌 苍兰马蹄莲共囊插瓶红妆兼素妆 对花感深何日念 道谢莫丧中心藏”。
沈从文夫妇 珍惜巴老赠的书:“过去一些熟人朋友看到我家有您前面那四本(《随想录》),多来借阅。借是借出了,我心里总犯嘀咕,怕收不回,因为上面有您亲笔题字。”张兆和更是坦诚地表露对于友情的珍视:“您在病中寄来的信和剪报,令我们深深感动,从文看后哭了。我们万分珍重你的友情,常望你保重,今年能够见面。”
曹禺 真诚地致谢:“我想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你对我极深的帮助、友谊。你介绍我入了文艺界,你不断给我似火的热情,我有许多缺点,你总是真诚地指出来。回想许多事,我能有你这样兄长似的朋友,我是幸福的。”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