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文博会传来好消息:崇明与中演协联手共建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

从海外原版大戏的一票难求,到本土原创作品的接连诞生,再到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的执着追捧,近两年,音乐剧市场可以说是颇为红火。而在上海,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开始思考,如何保持势头推动中国音乐剧发展,正在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又应有怎样的作品。

一个好消息是,现在,音乐剧产业在上海有了更坚实的土壤。作为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崇明区政府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合作签约了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全国音乐剧产业的“中央厨房”,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将在不久的将来正式投入建设,为音乐剧的创作和人类培养持续发挥动能。

为什么是上海?

为什么在上海共建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会?

答案或许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上海拥有较为成熟的演出市场,2018年上海地区音乐剧演出剧目多达58部,演出场次853场,占全国音乐剧演出总数34%;比如,上海也有制作和引进音乐剧的丰富经验,储备了大量的创作人员;还比如,当前上海正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并为建立亚洲演艺之都推出了系列积极的措施。

而此次崇明区携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打造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也将依托上海音乐剧演出产业的巨大市场,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努力开发音乐剧的全产业链。

据悉,未来,基地将引入音乐剧大师工作室、音乐剧工作坊,建立原创音乐剧孵化器,创建音乐剧产业培训基地开始,逐步完善音乐剧高端论坛、中外剧目交易会、音乐剧节、中国音乐剧颁奖典礼等音乐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打造上海乃至全国音乐剧产业的“中央厨房”,共同把“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崇明生态文创产业的标志性品牌和上海演艺文化的新名片。

对此,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也充满了期待。“如果说要在全国选适合建立音乐剧产业基地的地方,崇明应该是不二之选。”朱克宁说,产业基地的落地,意味着对音乐剧演出领域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我们欢迎所有从事音乐剧创作的从业者都能到这个‘中央厨房’来烹饪一道美味佳肴”。

作为本次签约仪式的一部分,崇明工业园区与韩国Interpark集团也签订了《共建音乐剧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韩国Interpark集团代表李宗圭在签约现场表示,Interpark集团作为韩国深具影响力的综合文娱上市公司,在音乐剧制作与投资、线上及线下票务销售、剧院管理与推广等方面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希望通过此次战略合作,为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增添活力。

为什么是现在?

除了重磅签约,今天,“中国音乐剧工业化发展方向与路径”论坛也在长三角文博会上举行。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资深从业者就中国音乐剧未来的发展方向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据统计,2014-2018年我国音乐剧演出场次保持稳定增长,2018年,我国音乐剧演出场次达到2460场,较上年同比增长7.5%。同时,音乐剧观众增加28.9万人次,总人次达到160.1万人次,较上年同比增长22.03%。

对此,音乐剧演员刘令飞现场表示,这些年他能明显感觉到国内音乐剧市场在改变,“一个变化是,我参与面试的戏越来愈多,说明有越来越多的戏在上海制作上演;另一个变化是观众越来越多,2016年《危险游戏》首演后我第一次发现演出后有观众等着要和你拍照、交流了”。

李宗圭则分享了韩国音乐剧剧场的经验+剧场不仅是演出的空间,也是综合文化艺术空间。“我们不仅邀请大家来看音乐剧,也在这个空间里培养音乐剧人才,包括很多演员、歌手、舞者的培养,都在这里进行”。

而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也提醒,“人才匮乏、创作团队的良莠不齐,是制约原创音乐剧发展的重要原因。人才的培养,专业团队的成长,才能迎来音乐剧市场大发展”。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曾索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