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收藏的87 幅基弗作品、152幅吕佩尔茨作品、103幅格拉夫作品在中国失踪。
“失踪”两个字也许要打上引号和问号。
■发布会现场,中为吕佩尔兹先生
因为从2016年起,MAP收藏为推动中德文化交流,在中国各大美术馆相继举办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作品展,当初来华办展是由德国贝尔艺术有限公司经手办理的,其董事会主席为马跃。然而,今年6月MAP通知马跃将所有作品归还,却至今未有消息。
在2016年至2018年长达两年多时间内,基弗和吕佩尔兹的作品分别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南京百家湖美术馆、上海中华艺术宫、武汉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重要美术馆进行展览。
当展约期满,陈涂女士向马跃要求把所有展品运回德国,但后者却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多次催讨无果,陈涂还收到了马跃索要1000万欧元“损失费”的信件。因此,陈涂女士于今年7月在北京报案。
在发布会现场,曾来华出席自己个展开幕式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吕佩尔兹先生也现身发布会,并对此事表示担心和愤慨。
■吕佩尔兹先生曾来华出席自己个展的开幕式
其实,早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基弗在中国》大展之前,就爆出过艺术家基弗要求停办展览的事件。当时的MAP收藏和德国贝尔艺术有限公司却是利益一致的。当时,贝尔公司还公开回应了基弗的声明。贝尔公司表示,这批展品的拥有者已经不是基弗先生,所以展出无需征得他的同意。
回应发出后,中央美院美术馆按计划举办了没有基弗支持和同意的《基弗在中国》大展,并引起了对美术馆借展、办展机制的思考。
■《基弗在中国》大展现场
■艺术家基弗
如今,利益一体化的MAP收藏和贝尔公司却爆出了争端,不得不让人对艺术展览的内在机制和商业逻辑再度进行深思。
两家机构的关系恶化,始于贝尔公司的展览运作过程中。 陈涂表示,MAP借藏品给贝尔公司是免费的,贝尔的利益是在办展中收费,还可以卖门票。
而贝尔公司老板马跃向陈涂索要“损失费”,理由应该是在商业运作中完全没有挣到钱。
于是滑稽而烧脑的事情开始了:
MAP收藏把这么大规模的藏品(据说价值人民币24个亿)借出来,跟贝尔公司之间居然会没有一份合约!反正在发布会上没有任何关于双方合约的信息。这本身就很不合理,吃瓜群众对此表示想不通。
■基弗作品
陈涂称,马跃向不同的收藏家宣称这些艺术品是他自己的藏品,试图销售这些珍贵的艺术品。那么问题来了,在大型美术馆办展是不允许进行商业销售的,也许,这些巡展举办的初衷就埋下了事件的祸根,这也许就是之后所谓“损失费”的由来吧。
还有更多想不通的问题,你总价都24个亿了,进海关时申报了多少?没有正式借展合约的话,贝尔公司是怎么筹措资金的,是怎么跟社会的方方面面沟通的,又是怎么进关的?
■吕佩尔兹作品
大家都知道,一场跨国艺术大展,涉及的费用极其高昂,虽然MAP方面是无偿借展,但贝尔公司仅仅依靠门票收入怎么可能收回办展成本?除了私下销售画作还能有什么更好办法?
MAP方面今年7月份报案,3个多月后才向社会公布,其中有什么难言之隐?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