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这儿,往这儿挖!”
“斜着点儿下铲子,对,就这样。再深点儿。”
“轻点儿轻点儿,慢慢拉,再抖一抖。”
“有了有了,好大的个儿!”
11月15日,朱泾镇长浜村的田头一片热闹。
这可不是什么寻宝活动,这是金山区的15名驻村指导员,在农技专家、农户的指点下,正在兴致勃勃地挖红薯。
这也不是单纯的学农体验,这是一次成果的展示,驻村指导员俞东华发起的小红薯项目,迎来了第一年的丰收季。
缘起
自从2019年6月来到朱泾镇长浜村驻村后,驻村指导员俞东华通过深入的调研了解到,长浜村因毗邻工业区,曾经是朱泾镇有名的富村。但伴随着近几年的经济转型,原来的一些村办企业陆续停办,出租的厂房陆续被拆除,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因此而大幅度降低,长浜村随之变成了经济薄弱村。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变薄弱的现状,让长浜村重新焕发出生机,成了驻村指导员俞东华的一块“心病”。
俞东华来自太平洋保险安信农保,长期的农业保险工作经历,让他在农业产业方面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和开阔的眼界。经过与村两委班子的充分沟通,又与村民们多次交流座谈,俞东华提出了做优做强农业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新品种新项目,丰富产业体系,拓宽增收渠道。
为了选对选准合适的项目,俞东华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市场调研,期间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有的项目因为在调研时过于关注经济价值的高低,而忽视了长浜村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的现状,结果前期投入过高而不得不放弃。然而俞东华毫不气馁,随着一点一滴经验教训的积累,慢慢调整思路和方向,有意识地进行横向比较,寻找更加经济实惠的农业产品项目。
经过两个月的调研,杭州临安的“小红薯”项目闯入了俞东华的视野。小红薯对种植技术和农业设施要求低,种植周期短而产量高,销售受时间限制少的,尤其是它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潜力较大。通过反复比较和筛选,在与村两委班子多次讨论研究中,俞东华最终选择了“小红薯”作为第一个导入产业项目。
波折
为了让村民接受和认可“小红薯”项目,俞东华开始了走村入户、推销项目,他一个村民小组接着一个村民小组地跑,面对面地向村民们宣传种植“小红薯”的好处,努力推广项目。然而,没想到的是,俞东华的一片热心换回的是“质疑”甚至“白眼”。有的村民当着俞东华的面说:“我们又不认识你,你怎么保证我们种了能赚钱,要是你说大话空话,我们一年的地不就白种了?”还有的村民甚至提出要俞东华先押一万块给他,他才肯试种。面对村民的不理解,俞东华觉得委屈,更觉得焦急,但他并没有放弃,他觉得村民一开始的不理解是情有可原的,要想取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就要找到打消他们顾虑的方法。”
为此,俞东华再次驱车前往杭州临安,找到了当地一家很有实力的种植“小红薯”专业合作社,经过几番诚恳耐心地沟通协商,这家合作社同意在试种阶段免费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并且试种后可以定价包收,最大限度保障村民的生产利益。洽谈成功后,俞东华马不停蹄地赶回长浜村,带着再次向村民们宣传发动。听到如此优惠的协议条件后,村民们心动了。在综合考虑了试种规模等因素后,最终,村里的种植大户胡银良作为试点户,按照每斤3元的价格签订了回购协议。
无论是调研中走了弯路,还是面对村民们最初的疑虑,俞东华始终保持着有问题就解决、有困难就克服的积极心态,不断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8月中旬,翻地、播种、浇水、除草……长浜村里种下了两亩小红薯,也种下了俞东华和村民们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希望。
收获
看着地里的小红薯出芽、抽藤、长叶子,一天天茁壮成长,俞东华笑在脸上,喜在心里。80天的种植周期很快就过去了,到了成熟的季节,长浜村的红薯田里就上演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11月15日,“小红薯”种植成果总结会在长浜村召开,金山区的市选派驻村指导员、朱泾镇的区级驻村指导员和农户胡银良等人参加。为了更好地让大家认识和了解小红薯,驻村指导员工作组专门组织了挖小红薯的助农活动,还邀请了农业技术专家现场指导。驻村指导员们挽起袖子、抄起铲子,两人一组,忙得不亦乐乎。
带着满框的收获,怀着满满的喜悦,俞东华介绍了项目的启动与推进过程,农户胡银良介绍了自己的种植经历和心得体会,农业技术专家则从土壤条件、播种位置等方面对试种工作进行了分析点评。驻村指导员们则一起算了一笔经济账,小红薯试种项目亩产2500斤,按照3元⁄斤的市场价出售,每亩直接收入在7500元左右,刨去人工等成本投入,利润也十分可观;尤其是小红薯作为一种地下块根作物,病虫危害轻,生产中基本不使用农药,是一种安全、少污染的绿色生态食品,市场前景乐观。俞东华还和其他驻村指导员一起,群策群力,为小红薯项目进行宣传,积极打造健康新“食”尚的小红薯品牌,以便进一步推广。
自从来了驻村,俞东华就有了一句口头禅:“有了好项目,致富有门路。”他还表示,在进一步推广前,将积极争取引入安信农保给予种苗补助和风险保障,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小红薯”产业链条,通过深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并且还考虑引进“金丝皇菊”、雪莲果等农业产业,打造既能观赏又能增收的产业体系。
照片提供:金山区驻村指导员工作组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金山区驻村指导员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