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由上海昆剧团和香港八和会馆昆粤合演中国戏曲经典剧目《白蛇传》,将在本周末亮相本次国际艺术节“香港文化周”单元。
《白蛇传》对于各家传统剧种而言,都是名剧,比如其中《盗草》和《水斗》这样的折子对昆曲而言,绝对是能够看出演员有没有真功夫的“全真题”剧目。
昆曲《雷峰塔·游湖》
《白蛇传》各个剧种演绎的版本虽多,但是,在一场演出中由昆曲和“广东大戏”粤剧跨剧种合演却非常罕见,而且这次又是上海昆剧团和香港八和会馆两大名团合演,让这场演出消息一经公布,就备受瞩目。
粤剧《白蛇传》
沪港合作:上昆携手香港八和会馆同演“白蛇”
上海和香港就像是中国的两颗明珠,上海昆剧团和香港八和会馆都是沪港两个城市的文化品牌象征之一。采访中,上昆方面表示,推出昆剧和粤剧合演《白蛇传》这样的跨剧种合作的出发点就是加强沪港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共同繁荣中华传统文化。
其实,粤剧对于上海这片热土来说并不陌生——粤剧也曾在上海繁盛一时。
据考证,上海从开埠之初,广东移民就是上海滩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当时,粤剧浓浓的乡音可谓正逢其时,一下子在申城生根发芽。据资料记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舞台上最红火的《白蛇传》故事,不是京昆演,也不是越剧在演,恰恰就是粤剧,当时有名的折子叫做《仕林祭塔》。风靡上海滩的这一曲,正是粤剧全女班“群芳艳影”正印花旦李雪芳唱红的。
这一段唱段抑扬顿挫,穿云裂帛,韵味浓郁,那时的伶人竞相习唱《仕林祭塔》。哪家剧场上演此戏,门口必有行人驻足,徘徊不忍离去。当时的沪上,广东大戏院、上海大戏院、月宫大戏院等剧场都是粤剧频繁上演的剧场,人气很旺。
昆曲和粤剧的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一代粤剧宗师、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生前,也曾经向上海昆剧团奠基人、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学戏,写下了两大剧种交流的佳话。
上海昆剧团奠基人、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
艺术特点:集传统戏曲魅力之大成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乃至海外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优秀作品, 《白蛇传》的故事历经千年传颂。《白蛇传》被搬上戏曲舞台之后,不仅保留了传说故事中的精髓,而且集传统戏曲魅力之大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能文能武、情义交织、张力十足的精彩大戏。
昆曲《雷峰塔·游湖》
昆曲《雷峰塔·水斗》
此次昆粤合演《白蛇传》,上昆将演出其中的《游湖》《水斗》,香港八和会馆将演出《惊变》《盗仙草》《断桥》三折戏。
香港八和会馆粤剧《盗仙草》
昆曲、粤剧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昆剧素有“百戏之师”的美誉,风格细腻儒雅,音乐婉转悠扬,腔调清柔流丽,有“水磨腔”之称。粤剧唱腔多变,演绎贴近生活而具弹性,音乐方面海纳百川,从不同地方汲取养份,尤以大锣大鼓的奏乐为一大特色。由两个不同剧种共同演绎的《白蛇传》所产生的两种文化的精彩碰撞,将为观众们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采访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告诉记者,《水斗》这一折曾由昆大班昆曲艺术家王芝泉老师手把手教会她,这一折戏也让她对刀马旦这个行当有了深刻认识。如今《白蛇传》又传承给上昆年轻一代的演员,这折戏体现着昆曲人的薪火相传。正是这样的传承,让传统戏曲在代代相传中淬炼升华,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心力。
在欣赏粤剧部分的时候,观众也可以留意到其音乐灵活多变,以及这种灵活多变在唱腔上的体现。据悉,这次演出的《断桥》,在花旦的唱腔中,由二黄体系的“反线二黄”连接过度至梆子体系的“反线中板”,充分表现了粤剧音乐的灵活变化。
此外,粤剧表演在舞台上具有一定的弹性,演绎的方法比较活泼和生活化。这次表演的《惊变》中,小夫妻两人的闲话家常片段,就充分体现了粤剧的生活化表演方式。
《白蛇传》
《白蛇传》在中国广为流传,开始时是以口头传播,后来民间以评话、说书、弹词等多种形式出现,又逐渐演变成戏剧表演。后来又有了小说。民国之后,还有歌剧、歌仔戏、漫画等方式演绎。到了现代也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电影,编排成的现代舞,新编的小说等。这个故事以《白蛇传》的名字出现大抵出现在清朝后期,之前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
《白蛇传》不但在国内流传,在日本也有拍成的电影。法国汉学家儒莲也曾将《白蛇传》翻译成法文。
由于《白蛇传》的故事早期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
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嘉靖十四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经完全由单纯迷惑人的妖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
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白蛇传》的故事了。
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常演的戏剧,以同治年间的《菊部群英》来看,当时演出《白蛇传》是京剧、昆曲杂糅的,但是还是以昆曲为主,同时可以看出,《白蛇传》中祭塔的情节产生的时代较晚。
现代,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基本是按照已经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内容,还有京剧、越剧、川剧等戏曲《白蛇传》。
中国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亦借鉴了白蛇传的故事,而后经导演徐克拍摄后搬上银幕(不过只是借用了白蛇传的人物名,故事则和传统《白蛇传》没有多大的联系)。中国台湾明华园戏剧团的白蛇传歌仔戏露天表演,常在端午节前后演出,故事内容无较大的改编,但在舞台设计上与传统戏剧表现的设计,有许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桥段更出动消防队的洒水车,还有吊纲丝的设计,制造出白蛇与青蛇腾云架雾的感觉。
另外,本作也被日本东映动画改编成同名动画电影《白蛇传》(1958年上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堪称日本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本作中按照了原本故事的设定——小青是青鱼而不是青蛇)。
这个故事经过了近千年的演变,除了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渐演变,反应每一个时代人的不同理解和观点。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