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时间小学生出现在菜场?接下来他们做的事情,让所有小朋友羡慕嫉妒……

“去菜场啰——”昨天下午1时许,一群小学生出现在了永兴路老北站菜场,上课时间,他们在这里干什么?

孩子们手拉手哼着歌,“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在同龄人一片羡慕的眼神“膜拜”下,径直穿过校门走到了隔壁的菜场,“蔬菜小组”、“禽蛋小组”、“河海鲜小组”的美食特派员们在市场上撒开了去,孩子们开始询价、访问、考察…… 

每周二下午,是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的拓展活动课时间。而这群满揣着“幸福感”的孩子们,是“中华小当家”学生社团的学员们,昨天的课程内容是“五谷丰登”,孩子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在对市场的实地考察中,了解生活中食材的价格、买卖、支付等环节,对于这群鲜少走入菜市场的孩子们来说,任务还颇有一番挑战。

 “草鸡蛋10.5元一斤,鸽子蛋4元一个,哇,生的咸鸭蛋和熟的咸鸭蛋价钱还不一样哩……”别看此蛋和彼蛋长得像,“身价”却千差万别。 

 “呀,活的梭子蟹原来是海鲜,我给写到河鲜里去了,快改过来。”

牛羊肉摊的阿姨把挂着的一块大牛腩取下给孩子们看,“牛腩就像一件衣服!”小男生的比喻把阿姨逗乐了。“快看快看,这是羊蝎子吧,我吃过!”“雪花牛肉,也叫‘吊龙’,50元一斤!” 

20分钟后,美食特派员们集合返校,在“中华小当家”课堂中开始了分享环节。五年级的张祖航同学调研仔细:“时令鲜头大闸蟹13至18元一只,带鱼按个头从10元至25元不等。” “崇明大米3元一斤、赤豆7元一斤、桂圆干25元一斤”,“我们吃蔬菜,有时吃的是果实如番茄,有时吃的是块茎如红薯、土豆”……

学员们在课堂上分享调研成果

 

有调研就有“发言权”,捧着满满当当的笔记本,孩子们自信地谈论起“柴米油盐”。 

“幸福”的环节还远不止这些,课程的后一项任务是让孩子们品出八宝粥中有几样食材,这实在是令人羡慕煞的挑战任务!

“真香啊!”在课程教师陈来秀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每人盛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八宝粥,“有绿豆”“有红枣”“还有血糯米”“我吃到了桂圆!……孩子们兴奋地报出食材,到了答案揭晓时间!陈来秀老师端出一盆八宝粥原料,孩子们指这指那,一一辨认,“我能不能拿两颗桂圆回教室给同学们看”,“我想吃一颗生红枣”,在得到肯定后,孩子们乐得蹦起来。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意犹未尽的同学们决定把今天的这份经历带回教室告诉小伙伴们,交换活动课的收获,是他们最乐意做的事情。 

不过,“中华小当家”社团的孩子们还有课后作业,观察和记录自家餐桌上的“五谷”;再跟随家里的大厨,记录一样喜爱的“五谷”餐点;了解家中一个月的谷物购买量、实际消耗量等,满满当当地记录在《少年料理人》的学本上,超有个性,不是吗?

把厨房搬到课堂,锻炼独立、生涯启蒙

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的“中华小当家”可是一个响当当的社团:2014年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我和梦想面对面”专栏邀请社团指导老师陈来秀和学员们与刘一帆先生同台录制节目,上海新闻广播也多次报道社团活动。最近,中华小当家——小学生社团活动与‘食育’研究”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校“食育”优秀案例,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也正式成为上海市中小学校“食育”示范基地校

陈来秀老师说,小学阶段的学生,是生涯辅导的启蒙阶段,他们对于360行的了解,最合适的方式是走近、体验。“中华小当家”社团在小学阶段成立,时机刚刚好。 

我们并不能预见孩子们的未来,但要教会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陈来秀老师说,民以食为天,每日的美食烹制是当家人的头等大事,而在孩子眼里,厨房往往是家中最温暖、最温馨、最有“家的味道”的地方,更是一个能极大满足孩子好奇心的神秘所在。

“把厨房搬到课堂,随着季节变换而不断刷新的作业单遵循‘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学员们完成查询资料、做访问、做摘抄、动手下厨的过程,了解食材与节气和自然生长环境的关联、生活水准与社会发展的密不可分、努力工作与量入为出的生活态度。”

课程次次“秒抢”细节处培养好习惯 

“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中华小当家”课程有多受欢迎?每学期初3-5年级学生通过选课系统网络报名,次次都是“秒抢”。每学期十余个名额,每人仅限报一次,更多的机会留给小伙伴。而学期里幸运入选的小学员,对每周的这一小时翘首以盼,别的社团的同学们的上课用具是篮球、插花瓶、画板等,而“中华小当家”学员的工具是——饭盒! 

有家长曾担心,让小孩子动刀、烧锅,会不会不安全,陈来秀老师说,小当家课堂上,学员们首先要学习“严守规范是安全自护的前提,按需取用、尊重食材和物归原处是最基本的修养”。然后进入动手操作环节,由易及难地学习掌握包括洗切配、煎炸炒炖蒸等在内的“厨事”。每次的活动结束时,学员们都会自觉整理桌面、碗筷、叠放围裙,培养日常好习惯。课程开设七年,妥妥的“零事故”。

从课前预发学习单,让学员们跟着家长去市场、超市、面包房,了解经营场所的布局,了解当季菜品的品类、触感、气味、价格,并跟着家长完成从买、洗、烧、装盆、品尝到收拾厨房及处理餐厨垃圾的整个过程,让孩子们对“吃”这件事有最直观的、接地气的感知。 

在这一点上,三年级的耿歆语同学挺有心得:“当初和妈妈商量抢课程的时候,就是想多锻炼下自己的动手能力,现在我已经会做很多菜,煎蛋、包馄饨、做炒面,还可以协助妈妈下厨呢。” 

小当家课程中会安排一次去隔壁菜场、超市实地调研和采购,还会有每日观察记录及多渠道搜集综合类的资料,比如:一周的早餐、一周饭桌上出现过的海河鲜及不可同食的饮食禁忌、了解24节气、不同节令市场上的菜蔬变化、不同年龄的人对于饮食营养的要求有哪些不同…… 

每周的作业单会在社团活动时做分享和点评,而最令孩子们兴奋的,当然是烹调美食啦。

叮,美食时间到! 

做藕饼,最难的是切藕,同学说“藕是圆的,老是滚来滚去”,陈来秀老师手把手握住孩子们的小手,“果断切,下一刀要让底部相连,后一刀再切断。”↓

老上海炒面,再加多一点料,更好吃↓

包馄饨,哪组聪明的同学想出了“流水线”操作 ↓

包春卷,馅不塞得满满的怎么行 ↓

番茄洋葱肉酱面,绝对比外面餐厅的好吃↓

 煎荷包蛋,人要躲得远一点↓

青皮绿肉瓜,切瓜也是门技术活↓

 烧可乐鸡翅,过程难,可结果太完美了↓

亲手汆几个肉丸放进番茄冬瓜汤里,这一碗夏季靓汤太好吃了↓

 

提升孩子们的幸福感,勤四体,爱生活 

上“中华小当家”课程,要让嘴巴和肚子开心,更要有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除了享受美食,孩子们也学会了思考和研究,去年,陈来秀老师还被学生钦点为课题导师,完成了《喜欢吃糖的人群为什么不能多吃糖》的研究,最终获得学校优秀课题的荣誉。今年,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的学生课题群已经在三年级学生中组建成功。 

除了秒课进社团,学校的孩子们还要“秒”的是金牌栏目——每周一的午间小广播“少年人自己的健康小讲座”的主播席位,小主播们主动预约、自发撰稿,从不同的视角和同学们分享“食育”主题:平衡饮食健康生活、优选食材吃出健康、营养早餐快乐满分、菊黄蟹肥中华美、肥胖的危害与预防、不挑食不偏食、喜欢吃糖的人群为什么不能多吃糖、早餐的重要性……这些分享专题,也通过公众号“来秀说”进行再传播,让更多的师生受惠。 

目前,《少年料理人》作为中华小当家的学本已经完成了第一稿,处于试运行与调整阶段,未来,会为学生们的“食育”工作发展做更好的推动。 

“会做饭的人是有责任心、有爱心、更有幸福感的人。陈来秀老师说,这门课程无关考试和成绩好坏,重要的是提升孩子们的幸福感,教孩子们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跟着作业单的要求去做,对生活存有好奇心、探究欲、创造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亲身体验:识五谷、勤四体,近庖厨、爱生活。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联系上海升学授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崔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