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人类在陶器上进行涂鸦——这是绘画和陶器最早的接触。人类通过绘画技法和对器皿造型能力的不断提高,衍生出各自的文字体系、绘画形式乃至瓷器等各艺术门类。于是我们可以说,陶瓷的艺术与绘画艺术有着解不开的缘分,甚至说陶瓷与书画艺术同源也并不为过。
现在,由静安区文化馆和民革香山画院主办的“瓷•画•缘”——上海书画家作品邀请展暨第二届海派陶瓷艺术家作品交流展上,书画与陶瓷正在以新的形式进行碰撞,海派书画家和陶瓷艺术家通过“跨界”,让两种艺术形式能够同堂展出,汲取彼此的营养与价值。
60位艺术家献上精美作品
瓷板上,一只连笔画成的小狗挥舞着双爪,活泼可爱;瓷瓶上,身着古装的人物却一个个露出现代人特有的神情;地面上,三十六只瓷盘组成的“诗瓷系列”部分作品讲述着《山海经》的故事……静安区文化馆尚•空间内,郑辛遥、丁筱芳、李磊等60位艺术家献出的超过百件书法、绘画、瓷器作品,与市民近距离接触。
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民革上海香山画院执行院长,上海香山海派陶瓷研究院院长陈明介绍,早在一年前,出于打造上海文化新名片,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海派”现代陶瓷艺术流派,推动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的目的想法,静安区文化馆和民革上海香山画院就共同主办了“2018海派陶瓷艺术家作品交流展”。
一年的时间过去,艺术家们渐渐发现,书画家创作瓷器作品,需要更多专业方面的训练,而瓷器的艺术性,也要靠书画家的参与来提高。
陈明认为,文化底蕴的表达是衡量艺术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如何创作出经得起看、耐得起品的陶瓷作品,书画家的参与必不可少。“上海是个创新的城市,海派文化融合了江南文化和近现代文化,海派书画家的介入,能够推动陶瓷新工艺的产生和发展。”
一件成功之作的背后有无数失败品
如陈明所说,展览上,海派书画家们的瓷器作品透露出各自的个性和神韵。不过,“跨界”并非一件易事,书画家们靠着日复一日的摸索,才能从无数失败品中得到一件成功之作。
陈明创作的釉里红瓷“祖国万岁”,即是这样一件万分难得的作品。
“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的。因为制作过程复杂,对工艺要求极高,景德镇能够稳定而过硬地烧制釉里红瓷的窑口只有不到10家。
釉里红瓷釉下的红色花纹鲜艳独特,而烧制之前的釉里红瓷上,却看不到一丝红色。“画上去的花纹只能看到一团水泥色,也无法显示颜色的深浅。”
即使是绘画和烧制工艺都无差错,也不能保证能够烧出满意的作品。“烧制时的温度、湿度、时间、位置……甚至师傅心情的好坏,都对最后的呈现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不到最后,没有人能够预测到最后的效果是什么样。
▲艺术家们在景德镇创作进行瓷器创作(左起:周长江、陈明、陈琪、丁筱芳)
陈明已经记不得敲碎了多少失败品,“大概99%都是失败,到后来看到又烧出个失败品的时候,已经觉得很正常了。”和陈明一样,这些从上海奔赴景德镇潜心修行的艺术家们,就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积累经验,最终才创作出满意的作品。
为市民创造和瓷器艺术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完全面向公众开放的陶瓷艺术展是很难得的。”据静安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门槛的陶瓷艺术展不同,此次展览面向公众开放,无需预约就可在开放时间段前来观展。
此外,参与此次展览的艺术家中,有6位向文化馆各捐出了一件陶瓷作品,展览结束后,文化馆会将作品放于一楼大厅内展示,让更多的市民有机会欣赏。
“瓷·画·缘”——上海书画家作品邀请展暨第二届海派陶瓷艺术家作品交流展
展览地点:静安区文化馆 尚·空间展厅(一号楼三层)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11月15日 10:00-19:00
参与方式:免费,无需预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姚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