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咖齐聚上海交大,探索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

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来自国内外的院士、国内外重要刊物主编、著名人文学者参加此次跨学科研究学术盛会。

大会汇聚世界顶级学者的智慧,打破科技与人文的界限,为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提出了新思想和新方法,同时也为创立新型的人文评价体系,构建以中国学者为主导的科技人文话语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资深教授王宁认为人文与科技在当代是互补的,而且人文学科将发挥新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朝戈金则从一位民俗学者的角度出发畅谈科技携手人文的可能性、机遇和挑战。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Philip Buckley就科技与责任问题,四川大学原副校长石坚从人文与科学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探讨了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加州大学厄湾分校人文学院院长Tyrus Miller考察了大规模数字化时代档案馆变化中的功能,认为数字化的档案馆对未来跨文化交流和跨历史的联系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叶舒宪从华为创立鸿蒙品牌这一技术事件出发,思考中国如何依托技术的领先去开拓其文化附加值。

吉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福贵聚焦新媒体时代文学的经典化与经典的标准化问题,认为经典的产生和认同是有先天和后天的条件的。文学经典产生的先天条件是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和同类作品的多次试验。而后天的条件则是历史发展的契合与接受群体思想和艺术的认同。经典的标准与时俱进,可以有历史的经典,也可以有时代的经典。 

作为此次会议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学报》主编彭青龙教授认为,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第一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是高校继续探索文理交叉跨学科研究的新举措,也是构建中国‘新文科’知识体系的新尝试,其中研制跨学科成果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关键,交大学者有意在这个领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大会期间,还举办了以“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主题的第一届科技人文“融通杯”英语辩论赛,九校联盟成员高校选派优秀选手参寒。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为辩论赛获奖选手颁奖。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