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国 乡村振兴》来自上海-文化艺术大展登陆塞内加尔

晨报记者 詹 皓

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塞内加尔黑人文明博物馆共同主办的《魅力中国 乡村振兴》展于当地时间9月26日在黑人文明博物馆开幕。

“中国实现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做到”

塞内加尔共和国文化和新闻部长阿卜杜拉耶·迪奥普感谢上海大学远道而来举办这一展览。他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赠送了这一美丽的博物馆,并通过这次有意义的展览参与到博物馆的文化活动组织中。这个关于中国乡村振兴的展览带来的启发超越了题目本身。塞内加尔的干旱和结构调整导致了前所未有的乡村人口外流,以至于30%的人口如今都聚集在不到0.3%的国土上,这是政府在“振兴塞内加尔计划”中的核心关切,“因此,我们很有兴趣了解中国乡村变革及其将乡村振兴作为发展支柱的经验。中国通过保护文化实现了自我发展和乡村发展,我们也可以做到。”

中国驻塞内加尔大使张迅在致辞中表示,《魅力中国 乡村振兴》展是从历史、产业、社会、生态、文化等角度,呈现中国人民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多元经验和不同路径。希望此次展览加强两国文化艺术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合作。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介绍,本次展览呈现了中国乡村中产业、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转型,以及中国各界参与这一转型的实践,尤其是艺术界、文化界在振兴乡村文化中、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当代转化以及帮助乡村提高生活水平、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中能够发挥的力量。他希望借助这次展览,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上海大学与塞内加尔在艺术教育和创作、文化交流与传播、创意文化产业等各方面的合作,将更多的中华优秀文化介绍到非洲,也让中国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多姿多彩的非洲艺术和文化。

黑人文明博物馆馆长阿马迪·博库姆先生介绍说,这次展览是中国在此主办的第一个展览。上海大学提出的学术合作项目,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项目,非常令人感兴趣和有信心。

展览为中非文化交流注入活力

展览通过18个案例,经由影像、照片、装置等作品和实物,展现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研究和实践。从历史肌理、生态文明、社会参与、城乡共生和文化复兴等五个板块,演绎自然生态、产业发展、社会结构、精神价值、城乡融合对中国当代乡村社会变迁的深刻影响,尤其是艺术和文化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途径。

金江波表示,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人是核心。人的精神面貌、人的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是最核心的价值。中国乡村的差异性,导致了乡村振兴有很多模式。例如,在展览中可以看到,通过传统手工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生活美学的复兴、社会生产能力的复兴,来帮助乡村解决贫困问题、教育问题。通过扶智来扶贫,实现共同的福祉,由人的复兴而带动社会的全面复兴。

自2016年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就举办了达喀尔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并邀请塞内加尔等非洲艺术家和设计师前往上海进行创作、展示和交流。本次展览不仅传播中国乡村的变化,并愿进一步加深中塞和中非之间在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为中非文化交流注入活力和智力资源。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