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李 芹 通讯员 朱雅君
晨报讯 自从垃圾分类在魔都成为一种新时尚后,在各个社区,都能看到志愿者们自发参与帮助社区居民一道参与这种新时尚。不过,在企业,并没有大量志愿者可以从事这项工作。那么,对于企业参与这种新时尚,又有什么办法呢?
在嘉定工业区的诸多企业内,不仅有企业自费派出员工代表去学习成功的垃圾分类经验,甚至还有的企业动起了真格,与员工考核绩效挂钩。他们的动力来自哪里?员工会不会有反弹情绪?
付西萍是上海盈达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自从垃圾分类实施以来,办公桌旁的垃圾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办公室角落多出了三色垃圾桶。“我的脚下是一个废物利用的纸袋,专门丢弃小件的办公废纸,下班后一并丢到大垃圾桶里。”付西萍指着脚下贴有“干垃圾”的纸袋说,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已经形成自觉意识,脚下的干垃圾袋基本找不到其他类型的垃圾。
作为一家台资企业,盈达的高层都来自台湾地区。众所周知,台湾地区的垃圾分类积累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因此,自上海推行垃圾分类,他们主动组织管理层赴台湾学习垃圾分类经验与做法。同时,分层分类制定了与垃圾分类挂钩的员工绩效考核、车间班组考核、中高层考核。
“随着时代发展,大家对环境保护都越来越重视,很多客户来工厂考察时,十分注重企业的环保意识,认为这正是一家企业的软实力体现”,盈达工会主席姚盈如此表示。“我们作过统计,一年收集的塑料和纸板让第三方公司回收,所产生的效益相当于一个员工半年的工资,真正是应了垃圾是错放的资源那句话。”
同样位于嘉定工业区的统嘉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前,就联系实际出发,制定了将员工垃圾分类参与度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的规定。
具体而言,由专人巡访每层办公楼了解各部门垃圾分类情况,两次以上检查出问题的个人,将作为员工个人考核的其中一项重要指标按比例进行扣分,分值将直接影响到工资,责任难以界定的将追究部门主管责任。
“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环境和面貌,更是一件关系到未来生存环境的大事,这件事要做得好,每个人都必须加以重视”,统嘉集团副总柳清介绍说。在正确分类的基础上,公司还鼓励员工从源头进行垃圾减量,比如少叫外卖、尽量在食堂就餐,在企业内尽量减少湿垃圾的产生。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芹/朱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