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日志:寒露,阳舒阴敛五谷收

昨日刚过重阳,今天即迎来季秋之节寒露。秋令六气之中,先白露后寒露,所描述的是气温由凉渐寒的过程。寒露后,冷空气将频频自北向南而来,气温由凉转寒的体感也渐渐明显起来。

在《礼记.月令》篇中,对季秋寒露、霜降二气的星象物候特征是这样描述的:“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无射,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这段文字里的“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皆为星名,房为东方苍龙七宿的第四星;虚为北方玄武的第四星;柳为南方朱雀的第三星。“律中无射,其数九”是指的季秋气至时,律管所应音律,“射”在此读音为yì。《周语》中言道:“无射所以宣布喆人之令德,示民轨仪。”蔡邕在其《月令章句》中释:“律,率也,声之管也。上古圣人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乃截竹为管,谓之律。”这是说,古人用律管所发的声音来对应阴阳气机的消长规律,季秋无射的音声所呈现的物候现象是阳气舒发至极,以使五谷作物尽其收成,而阴气则剥阳敛物以藏之。

季秋二气所应为夏历九月建戌,《晋书》中云:“九月之辰谓为戌,戌者灭也,谓时物皆衰灭也。”至此时,五谷风物皆当收成完毕,藏以迎冬。

《礼记.月令》季秋之令曰:“是月也,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内,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时风如此,古时政令亦顺时而为之。秋之收物,始于孟秋,毕于季秋,寒露之寒,兆冬之将至,所以“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自然时风如是,古人政令如是,身心生命的规律亦如是。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中“候视加谨慎,审察调寒温,周旋十二节,节尽更须亲。”这四句话,在秋收冬藏交节换气之际值得反复玩味。

在自然寒温之气转换的时候,外观物候细微的迁变,内察身心寒温的调节,抓住廿四节气中,每月初这十二个气节转换之机,及时调起居、调饮食、调衣着,阳舒阴敛外调内养,如此,将自然五行之气与五谷食饮之精皆收于身心卫气之中,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言“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的圣贤颐养之道,真能够依教奉行的话,不谈长寿,做到少病少痛、身轻体健、精神饱满这是轻而易举的事。

在传统文化日渐复兴的当下,我们学习古圣前贤的文化与精神,不妨就从这日常起居开始,系统地知行合一体验一下吧。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