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在海外越久,越怀念儿时上海的弄堂巷子?这个展览勾起回忆

沪上意象油画领军人物贝家骧,日前携其九名学生代表,在美博艺术中心举办“关于我们——贝家骧师生展”,呈现了他们不同阶段、不同风格面貌的艺术作品。

该展览作为“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的展前主题展,引起了艺术圈的广泛关注。这是一场关于理想践行、关于自我蜕变、关于沉浸表达的一段跨越三十二年的一段艺术故事。

在本次展览上,贝家骧带来了一组刚完成的一组新作,画的依然是他熟悉的上海和水乡。

开启记忆和乡愁的闸门

尽管贝家骧有着长达二十余年旅居澳洲的异域经历,但骨子里,他仍是一位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海派画家。

在越过了耳顺之年后,这个上海的游子,越来越多地返回故乡,在上海常住。他的画室位于西区,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

用他的话说,“关起门来,做最简单的事,画画。”

 

■贝家骧

在海外越久,贝家骧越怀念儿时上海的弄堂巷子,老上海也逐渐成为他钟情的绘画题材。历史影像中有关老上海的种种场景,与儿时嬉戏玩耍的记忆交织,变成时时萦绕的亦真亦幻的场景。

可是让贝家骧倍感失落的是,如今放眼望去,总能感觉彼时的老街巷在一点点消失。这些年,他开始着手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老上海,开启了记忆和乡愁的闸门。

 

■《“色·界”系列-故乡01》

“我觉得自己心里的上海更像上海,包括水乡也是如此。”贝家骧说,他心目中的水乡和上海,是有着历史感和沧桑感,是饱含故事的地方。

贝家骧的父母亲都是苏州人,小时候他多次去过苏州,包括周边的宜兴等地,“那是我记忆中的水乡,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贝家骧希望在画面上表现出内心情感的流动。

他收放自如的油画笔触、朦朦胧胧的灰调子,想要表达的就是那已经逝去的城市景观背后蕴含的人文意义。

■《“色·界”系列-中浪厢》

出生于1953年的贝家骧,见证了上海的巨变。在他看来,“最能捕捉到老上海光点的,不是淮海路,而在虹口、黄浦、老城厢……”

为了精准还原那种感觉,他经常观摩一些上海老电影,尤其是纪录片,从中寻找时光的味道。

半生不熟也许是很好的状态

虽然笔下所绘还是熟悉的水乡与上海,但贝家骧说,要把自己原来画的水乡颠覆掉。“我觉得自己还在改变中,希望画面上的时空可以更开阔,甚至打破时空,可以把很多东西放在一起,尽可能做到涂鸦。”

 

■《“色·界”系列-故乡03》

对于贝家骧而言,画,就是真实情绪的流淌,他希望能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找到一种内心平衡,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光点。

他说,一个画家的风格不能定格,半生不熟也许是很好的状态,否则用一句上海话来形容,就会“结壳”。

他不在意画面上是否留下遗憾,“不要完美,也不可能完美。最好就是欲说还休的那种感觉。”

■《“色·界”系列-故乡10》

置身于中国多元开放的创作语境,贝家骧不想去满足社会对于精湛逼真的绘画技巧的视觉期待,也不想偏离自己的审美旨趣,去迎合大众的欣赏需求。

他更着力在作品的精神指向上朝写意性、表现性和审美意象靠拢,自由无羁地抒发个性,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和超越,建构起契合自己艺术气质和浪漫情怀的油画语言风格。

他说,“在画面上我追求的是情调和色彩,而不是刻意去追求逼真的画面。”

一直在试图扔掉技巧

这些年,贝家骧新作不断,进入了创作鼎盛时期。其作品在沪上重要艺术展览上频频亮相,受到巨大关注与好评。

继《关于我们——贝家骧师生展》之后,10月下旬,贝家骧还将携新作参加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11月参展进口博览会。

 

■《“色·界”系列-故乡09》

沪上知名美术评论家龚云表说,“如果要将贝家骧的油画艺术进行归类,我更愿意把他看作是海派油画的一个杰出代表。他的极具个性化的写意表现性油画语言的当代建构,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油画‘上海时代’蓬勃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传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海派艺术的精神本质。”

虽然声誉日隆,但贝家骧却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掌声。他说,自己一直在试图扔掉技巧。“所谓的技巧,就是不呈现技巧的涂鸦。”

 

■《“色·界”系列-白相去02》

“绘画是一种来自内心原动力的躁动。”贝家骧希望能始终保持这股原动力。

“我想要扔掉固定的表现方法。建立自己新的东西,而这种新东西,要能与你内心原动力相吻合。”他说,画要一半清醒一半糊涂才好。他渴望回到本源,“技法越来越不重要。”

在他看来,涂鸦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抒发。“涂鸦就是你内心情绪最不加修饰的表达,是在用画布与自己交流。”

■《“色·界”系列-八仙桥》

在一个人的画室中,贝家骧最享受的就是与画布之间的私密对话时刻。所有的情感都找到出处,任画意自然流淌。

那一刻,他就是“画布上的舞者”。

 

“关于我们——贝家骧师生展”

展览时间:2019年9月28日至10月16日

展览地点:美博艺术中心(黎明路88号)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