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一份乡愁。长江,这条中国最长的河流,承载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集群,它是沿岸四亿多中华儿女共同的乡愁。
继《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后,纪录片《长江之恋》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扶持项目,将于10月2日-4日晚21:30登陆东方卫视,每晚两集联播,上海纪实频道10月2日-7日每晚21:00播出。
该片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牵头,联合长江经济带11省市卫视,聚焦新思路、新做法下的新长江。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派出的8个摄制组,沿着6380多公里长江溯源而上,辗转10万多公里,用镜头记录下生生不息的江水、河流孕育的生灵以及世代守护长江的芸芸众生。
《长江之恋》总策划、SMG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表示:“作为纪录片中心组建以来推出的第一部大体量作品,我们用纪录片人的镜头记录下了长江两岸古风与今韵交织、保护与发展并进的时代图景。”
展现人与长江相依相亲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第一集《溯源大江》的开头,一帧帧客观冷静的新闻镜头,向观众展示了长江曾经面临的洪水泛滥、蓝藻爆发、物种濒临灭绝等生态困境,也道出了“治好长江病、守护母亲河”的迫在眉睫。
这,就是纪录片《长江之恋》的拍摄缘起。
该片从人物、细节入手,力图展现人们与长江相亲相依的故事和情缘。“过去几十年,长江多次出现环保危机。这部片子就是聚焦大保护政策下,长江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中华儿女如何反哺母亲河的故事。”《长江之恋》制片人、总导演刘丽婷说。
沱沱河畔,吐旦旦巴大学毕业后回到长江源头三江源地区,开始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事业,最终得到了斑头雁数量增长喜人的温暖收获。
金沙江边,昔日的赶漂人严梁和他的6000多个同伴,放下撬杆,拿起锄头,踏上了“为绿色而战”的天然林保护之路。
铜陵市大通镇,张八斤和他的同伴守护着正濒临灭绝的江豚,呵护着长江的水生生物……
在《长江之恋》的镜头里,一群各行各业、不同身份的“长江守护者”,给予长江深沉的爱、坚实的守护。为了给长江沿岸这些变化和故事寻找理论支持和学术背景,主创团队走访了近百位水文、水利、地理、气候、动植物、历史、经济、人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十几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刘丽婷说:“从洞庭湖畔保护江豚的渔民,到长江滩头拉纤的船夫,再到为上海市民谋福祉的水利工程师,一路走来,这些平凡的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长江,也带给了我们最深的感动。”
采撷长江壮阔之美
除了人与长江的鲜活故事,《长江之恋》在视觉效果上同样令人惊艳。
该片全部采用4K拍摄,并采用了阿莱顶级摄影器材,在视觉上力求呈现最美的“长江之恋”,为当代中国积累、保存真实、珍贵的影像素材。
前期策划时,节目组将拍摄分成故事、采访和空镜三大块,并分别制定了最佳的拍摄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空镜拍摄团队,它包含固定机位、手持稳定摄影机、电控逐格摄影和无人机,是所有八个摄制组中规模最大的。
经过反复的试验,节目组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最终采用ARRI Mini作为空镜组主摄影机,同时拆除空镜拍摄不需要的所有附件,在保留精确操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重量,ARRI摄影机史无前例地加入了纪录片拍摄,记录下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壮阔之美。
这个摄制组由SMG纪录片中心制作部主任、著名纪录片摄影师柯丁丁和空镜导演陈钊带队,8人组成,携带超过200公斤的设备,从上游的金沙江,一直拍到了崇明的入海口。
除此之外,曾为纪录片《法门寺》《大秦岭》《习仲勋》创作音乐的张大为和为热门剧《长安十二时辰》作曲的赵亮棋携手为纪录片《长江之恋》创作了近60段音乐,这些音乐很好地描绘了长江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身姿、表情、精神和气魄,以及儿女们的万般情感。而由国家一级指挥孟大鹏带领的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则再一次演绎了《长江之歌》。
“用纪录片的形式来呈现新时代的长江,是时代赋予当代纪录片人的使命”, 李逸说。
从曾经的经典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到如今的《长江之恋》,人们对于长江生态建设的理念发生了转变,长江流域沿岸地区也早已旧貌换新颜。
《长江之恋》将今日长江的壮阔之美悉数采撷,把长江守护者身上的情怀、执著、坚守传播开来,为更多人所知和传承。自然界的和合共生、人世间的相依相伴,是对新时代生态长江的生动写照。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