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创作新泾镇史长卷的老伙伴们这次带来了新的连环画册

连环画,曾经是一代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方式渐渐成为了一种缅怀过去的追忆。

在上海西郊的长宁区新泾镇,一群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老伙伴们——张凤岐、严全民、胡敏豪、王小龙和严幼馨等,继去年为家乡新泾镇创作长达25米的《新泾镇史长卷》后,今年,又为家乡创作了《画说新泾》的连环画。

近日,在新泾镇周家浜河畔的“周浦撷阳文化休闲长廊”,胡敏豪等人正忙着为闻讯而来的四方街邻赠书、签名。

78岁的胡敏豪是老伙伴中年龄最长的,虽然退休多年,但因为编纂新泾镇志的关系,一直都在忙碌。这次,当61岁的张凤歧在“新泾记忆群”里提议说,不如接着长卷创作的劲头,再创作一部连环画,用这种带点岁月感的方式去传播家乡的历史变迁,让更多本地人、外来人都能多了解一点新泾镇。“更何况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这些人受益于时代发展,大多生活安逸,特别想为祖国庆生做点什么。”

别看这群老伙伴年纪不小,但做起事来格外风风火火。在“群主”张凤歧的协调下,大家分头行动。因为有了之前长卷的创作经验,这次的二度创作显得格外驾轻就熟。只是,等到真正落笔创作的时候,却意外不断。

为了赶时间,这个夏天,除了编篡镇志,胡敏豪抓紧闲散时间在家伏案而作。但毕竟是78岁的人,不曾想半个脸部出现麻木,老伴吓得赶紧拽他去医院针灸敷贴。回到家后“严防死守”,禁止他再伏案。可胡敏豪哪里静得下来,他一边治疗一边赶稿,常常是脑门、颈部贴满药膏地奋笔疾书,只为能在9月前将所有的工作完成。

乡土画家王小龙62岁,是胡敏豪的学生。几年前因为视网膜脱落做过手术,医嘱反复强调少用眼、多休息。可这次总计120幅画作中,有60幅为全新创作,重点聚焦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泾岁月。1200度近视眼在这么“高强度”的使用下,有一天突然视线模糊了,还好在医生的治疗下,症状得到了缓解。

记忆群中最年轻的是55岁的郁春,是自学成才的能人,擅长摄影摄像、电脑后期修图制作。这本画册中的制版、修图都出自他手。每每问他点什么问题,却终是腼腆地摆摆手说自己没做什么。

58岁的居阿根酷爱绘画,也是王小龙最好的合作者;65岁的严全民,是原新泾乡最早获得律师资格证书的律师,博闻强记的他文字功底了得,工整的对仗行文不少都是出自他手;60岁的严幼馨是镇里有名的能人,也是新泾镇经济发展的见证人与亲历者,不少岁月变迁的故事虽然都淡忘在历史中,但他依然记得诸多细节。

61岁的张凤岐写得一手好字,这次书名依然由他“包揽”。他告诉周到君,新泾镇的乡土文化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寄托了他们这帮老伙伴的浓浓乡愁。

成稿后的《画说新泾》共计120幅册页,既有历史变迁的岁月痕迹,也有这片土地上历史遗迹、农村风貌、风土民俗等等,翻开这本书,会看到曾经很多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过但又消失在岁月中的记忆。

■曾经风靡的掼菱角游戏。

■曾经的新泾嫁娶场面好不热闹

■曾经的新泾是上海“菜篮子工程”的基地之一,拥有很大的蔬菜交易市场

■新泾镇内一些地标性建筑。

可以说:这是《新泾镇志》的衍生版、是一本新泾镇简史——这群老伙伴告诉周到君,令他们意外的是,本来他们打算自费出版这本画册,没想到被镇相关部门知悉后,变成了镇里的官方庆祝活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