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公交‘推后背’时代一去不返了!”,上海交通“今与昔”展览令市民感慨万千!

拥挤的公交车需要“推后背”才能上。这几十年前司空见惯的一幕,被一张老照片清晰留存。73岁的焦先生看到这张照片不禁感慨地说:“乘公交‘推后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今天上午在地铁人民广场站的上海交通“今与昔”展览上出现的情景。

图为地铁人民广场站的交通展及市民焦先生在参观

今天,除了轨交人民广场站文化长廊展出这一图片展览之外,今天有一辆载满上海城市70年“交通记忆”的轨交2号线列车,也同步向市民乘客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上海交通的沧桑巨变。据展出方市交通委透露,该趟专列将在轨交2号线运营整整一个月。 

记者看到,人民广场站的这30幅图片运用对比的方式,浓缩了上海的地面公交、出租汽车、轨道交通、公路、桥梁、隧道、铁路、航空、港口建设、航运等70年来的变化。全面反映了上海交通行业7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变。

20世纪50年代在外白渡桥上的有轨电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市民乘公交车要”推后背”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北站
上海最早的轨道交通线

据交通委披露,为全面反映上海交通行业的变化,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并且在“上海交通”微信公众号上向全市广泛征集相关图片。征集而来的一些图片平时极难见到。其中的部分图片还将在本市的交通枢纽、集散点展出。

此次展示的珍贵图片,有上海地面公交行业解放初期的有轨电车车辆及场站情况,还有上海轨道交通的第一条线路,可据此回溯上海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从上海铁路老北站到今天的虹桥火车站;从第一条江底隧道到第一条越江大桥;从黄浦江畔的码头,到洋山四期的智能化港口以及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从当年的虹桥机场到今天的虹桥枢纽,无不显示70年来上海交通设施及交通工具从无到有的非凡业绩。

图为南浦大桥建设时。该桥1991年建成通车
1988年5月上海部分轮渡载运自行车乘客过江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已有17条轨交线路,总里程达673公里,路网规模居世界第一;上海高速公路由点成线、由线及网,实现从0公里到829公里的飞跃;2018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4201万标箱,同比增加4.4%,连续9年保持世界第一。2018年3月24日,亚洲最大邮轮母港-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首次迎来三船同靠。20而在今年,上海获批创建中国首个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上海港邮轮业务连续三年登顶亚洲第一,五年问鼎全球前四,占全国邮轮市场63%。2018年,上海两大机场完成年旅客吞吐量11763.43万人次,居全球城市第四位;完成年货邮吞吐量417.57万吨,居全球城市第三位。

目前世界上最大单体卫星厅——浦东机场卫星厅年内投运后,机场的年旅客保障能力将达到8000万人次。2017年12月1日,上海获得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称号,成为首批获得该称号的两座城市之一,同年开通试运营的上海首条中运量公交线71路为上海公交注入了“新元素”,真正体现了“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