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长啥样?这部纪录片揭秘两弹研制背后的故事!

你知道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哪儿吗?

那是一个遥远的地方,那里有壮美山河,也有一代人的青春岁月。

如今,有一部纪录片,将正式揭秘这段光辉岁月——

9月27日起,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牵头,青海省广播电视局、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项目《代号221》,将在上海东方卫视首播,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同步播出,CCTV-9、青海卫视跟播,同时也将于各互联网平台同步播出。该片旨在以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二二一厂)为视角,用影像记录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发历史,回望中国核工业在源起、研发、和试验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中国核武器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昨天下午,纪录片《代号221》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开播仪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局长申红兴、副局长熊智辉,海北州副州长刘宝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莅临出席。

三赴青海实地寻访

《代号221》每集45分钟,共三集,第一集以建厂为主线,以建设者当下状态纪实为副线,讲述221厂初建时期,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第二集以原子弹研制为主轴,以原子弹研制参与者重返221厂的纪实切入,展示鲜为人知的原子弹发展历史;第三集从氢弹的制造,历经九十年代初期,221厂撤厂销号,到今天的旅游转型为时间跨度,以现实角度,关照中国从拥有核武器到无核化的大国担当,彰显昂扬奋进的中国精神,为时代讴歌,为核工业人立传。

记者获悉, 纪录片于2018年11月启动、2019年6月正式开拍,先后历时制作1年,三赴青海实地寻访、勘景,共采访了30多位当年在221基地工作和战斗过的老人。撰稿团队文稿前后撰写6版,总计20多万字,小修改不计其数。拿到鲜活的影像资料后,后期团队开始了近半年,不舍昼夜的剪辑制作过程。先后经历了精编剪辑4版,最终成片。

拍摄期间,在青海省各级单位的大力协同下,共有10多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从全国各地回到金银滩草原,重返历史现场,在221基地中为纪录片团队实地讲述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之后,摄制组又转战北京、河北、浙江等地,走访拍摄了当年的亲历者,记录下他们在“两弹”研制过程中的动人往事。其中前期采访的杨海虎老人在开拍前因病离世,令人惋惜的同时,也让制作团队感到了此次拍摄的责任和意义重大。

除此之外,纪录片在艺术手法、创作风格上也有突破。该片运用电影化的镜头,通过鲜活的纪实,紧扣历史遗存的展现,结合三维动画、历史再现和影像史,突破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理论论述,以“实物实景”,重点讲述“那时那景”下,中国核事业建设者精神上的信念与坚守。同时,创作风格追求典雅、唯美、大气,解说词富有哲理性、文学性,充分表现大历史背景下,每一个具象人物的情感,使本片形成硬朗工业化基调下的温情氛围,形成直指人心的精神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后人

立足当下,回望历史。《代号221》以221厂作为时空节点,从现实视角下亲历者的行动,切入中国核事业发展的各个节点,展现中国核事业的辉煌过往。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局长申红兴在开播仪式上表示,纪录片中的很多故事让人热泪盈眶,“自强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奇迹,登高望远的新青海精神正在引领青海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广电同仁和国内影视创作团队走进青海,了解青海,共同创造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广播影视精品。”

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致辞中则分享了这部佳作诞生幕后的故事。在他看来,好的作品需要发现者、推动者、创作者、当事者、需要者五个环节紧密配合。片中出现的核工业人前辈,正是其中重要的“当事者”,“他们不仅为核工业作出了贡献,也为我们核工业精神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作品”。而今天各行各业的年轻人,更是这部作品的“需要者”,“他们需要了解共和国如何走过艰难的岁月,他们需要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激励下努力践行中国梦。

会上,原221基地高级工程师谢建源,原221厂技工梁益福和总导演李晓一起与在场观众分享了拍摄中的无数感人故事。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生盛忠凯、李钰淋也分享了《代号221》的观后感,表达了青年一代核工业专业学子对前辈们的敬意,也表达了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接过接力棒,继承发扬,将青春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的决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曾索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