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334期东方科技论坛——“面向社会需求的能源环境材料”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拉开帷幕。
本次论坛以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发展的,对高新技术产业有重大影响的能源环境材料科学与技术问题为重点,展开高层次学术交流研讨,探讨新型能源环境材料在当前能源高效转换与存储、高效储氢和环境保护与修复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与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
来自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的赵东元院士向与会者介绍了功能介孔材料,该材料不仅具备介孔材料的独特性质,如高比表面积、孔道尺寸和孔容均一可控,而且具有无机功能纳米颗粒优异的光学、电学、磁学等特性。因此多级结构功能介孔材料在催化、吸附、分离、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中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波介绍了面向应用的锂-空气(氧气/氮气)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他表示,锂-空气二次电池因具有比现有锂离子电池高出1~2个数量级的理论比能量,是最能够取代汽油的电池种类。然而受限于电解液和空气电极等性能的严重不足,现有锂-空气电池存在能量转化效率低、倍率性能差和循环寿命短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的杨裕生院士重点介绍了规模储能的重要性、电化学储能的优势、电化学储能要解决的问题、电池储能的安全性问题等。尤其对于电池储能的安全性问题,杨裕生从电池储能安全问题中的基本概念着手,探讨了影响电池安全的因素和储能电池的安全分级,并强调了要区别对待不同安全级别的电池的发展。
同济大学车用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黄云辉做了题为“电池安全和安全电池”的分享,他表示,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电池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有机液体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依然存在安全隐患甚至燃烧爆炸的潜在危险。固态锂电池采用不可燃的无机固体电解质替代有机液体电解液,有望解决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
复旦大学高分子系教授彭慧胜重点介绍了一类新型纤维状的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和敏感器件。他表示,与通常的平面结构相比,纤维状能源与电子器件具有质量更轻、柔性更好、可集成等优点,并可通过纺织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在航空、航天、军事、医学、电子等广泛领域都显示了重要的应用。
此外,当天,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翟天佑、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夏永姚等材料科学领域的专家大咖也都就 “面向社会需求的能源环境材料”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据了解,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是制约我国新时代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问题。
当前,与环境产业相关的各种产品不断发展,高性能的要求有提升趋势,但现有技术路线和治理模式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环境保护和治理急需综合治理的优秀方案和革命性的新材料、新技术。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承办的“面向社会需求的能源环境材料”学术研讨会,正是旨在携手共创跨学科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共论材料科学进步之道,促进能源与环境材料学科建设发展与科技创新。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吴正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