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第九届公益伙伴日丨这场《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主题论坛很“时尚”

今天上午,第九届上海公益伙伴日在公益新天地园拉开序幕,作为上海的公益盛事,“公益伙伴日”经过八年的历练和沉淀,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

今年的公益伙伴日紧紧围绕中央和民政部的最新精神,围绕上海的中心工作,聚焦垃圾分类,聚焦脱贫攻坚,唤醒民众的公益意识,将公益伙伴日打造成为弘扬上海公益精神,建设“公益之城”的重要平台。

今天下午,一场“新时尚,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主题论坛火热召开。主题论坛围绕“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由上海市民政局联动市人大法工委、相关部门、街镇、参与垃圾分类的优秀社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等各方主体进行深度探讨,旨在对目前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典型优秀案例,进行交流、分享和研讨,从中发现垃圾分类工作中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倡导性及引领性作用,分析社会组织所面临的工作瓶颈以及具体困境。

.

(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主持人舒怡主持论坛)

论坛现场,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展望了在上海垃圾分类长期、持续工作中,如何为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资源扶持以及专业工作平台的构建,从而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更长效地发挥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治理与推动作用,进一步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打赢这场生活垃圾分类的攻坚战、持久战中,社会组织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大量的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遍及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运输全环节,还有不少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提供技术资金支持的基金会。他们正成为全社会垃圾分类氛围的“营造者”;成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组织者”;成为垃圾分类公益项目的创意“设计者”;成为垃圾分类科学标准制订的“探路者”。

垃圾分类的推行,已成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新舞台。社会组织在推动个体参与、社区自治、志愿者培育和长效化管理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社区情况调研、活动项目设计、居民协商共议、资源链接整合等方面具有专业特长,在试点社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5月,上海市民政局(市社会组织管理局)联合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专门出台《关于发挥本市社区治理和社会组织作用 助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意见》,倡导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动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要求化作社会组织的行动、落到实处、持之以恒。

论坛现场,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出席论坛并致辞,上海市人大法工委立法相关负责同志解读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立法和实施过程中听取社会组织意见的情况;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主任马西恒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等理论界专家为大家诠释了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实践与意义,分析社会组织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核心优势与主要短板,在协助街镇、社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作用;上海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专家组成员郑树松、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宋慧、上海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任艳萍分别从“发挥科技优势、发挥专业优势、整合社区资源”等角度,交流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故事、经验和体会;市人大代表、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田渡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瑛娣、市绿化市容局研究室主任王辉、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康伟、上海徐汇区凌云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主任尚艳华、上海市快递行业协会秘书长高镇海、上海长风社区基金会监事长张宏,以圆桌对话交流的方式,一起探讨分享“行业协会、社会服务机构、社区基金会等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点、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社会组织参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立法和实施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职能部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探索;街镇通过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生活垃圾管理的实践;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品牌的培育和推广”等议题。

论坛最后,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作总结点评,他指出,垃圾分类是人们追求自己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过程,而不应该是政府在治理一个难题。市民政局把垃圾分类看作是政府与社会组织一次合作伙伴的共同行动,立意非常高,也非常好,政府要治理整个社会,不能单打独斗,而必须和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个纽带就在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一直在路上。

主题论坛通过碰撞思想、交流观点、贡献智慧,共同引领新时尚,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成为新习惯、新风尚、新规矩!论坛鼓励社会组织和公益伙伴们携起手来,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共同打赢这一场垃圾分类攻坚战。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主办,上海市徐汇飞扬华夏青年社会治理创新中心协办。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