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三尺讲台,只有火星文和35分钟时断时续的课堂!一位特教老师不普通的特教故事

明天(10日)是教师节。我们祝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今年的教师节,我们聚焦一位普通的特教老师,她有着不普通的故事。

一个班7名学生,4名是自闭症患者,3名学生没有语言,其中2名自闭症患者经常发脾气,严重时有自残和尖叫行为,一堂35分钟的课,时常因为某位学生情绪失控突然大叫或在课堂上尿裤子而中途停下。有时,甚至没有三尺讲台,没有教棒,只有“火星文”……

这样的课堂,怎样上课?又怎能坚持下去?杨晓君,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她和所在的松江区辅读学校其他老师一样,每天都面对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学生,在特教这个岗位上,她坚守了6年。提及未来,杨晓君表示,她会一直坚守在特教岗位,因为她热爱这个事业。

是老师,是“妈妈”,是保育员

新学期刚开始,杨晓君原本带的1年级学生,升到了两年级。一年级时,7名学生有4名是自闭症患者,有3名学生没有语言。今年原有的7名学生升到两年级,同时班上又增加了2名患有中度智力障碍的学生,班上共有9名学生。

杨晓君是这个班级的副班主任、语文老师、保育员、“妈妈”,她身兼数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这所特殊学校,一堂课的时间是35分钟。然而,一堂课要从头上到尾,需要每个孩子当天的情绪状况都良好才能完成,多数情况下一堂课都要停下来好几次。时常,课上到一半,患有自闭症情绪失控的孩子会突然在课堂上尖叫。

入职前,杨晓君已经接触过很多特殊孩子,也处理过孩子大小便的问题,面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并不是很慌乱。但是上课进度很受影响,经常课上不下去。

怎么办?此时,杨晓君会放下手中的教材,走到孩子的身边进行安抚。每个孩子性格和喜好不同,安抚的方式都不一样。通常情况下,杨晓君会给孩子洗把脸,像妈妈一样给孩子拥抱,挠挠他的背,拍拍他的肩,或播放一些舒缓情绪的音乐,让孩子尽快安静下来。

杨晓君说:“自闭症孩子尖叫,这些孩子尖叫一般都是因为环境他们适应不了,或是课堂太过无聊。我会利用各种孩子感兴趣的媒介,如音乐、动画人物、奖励品等,让我的课变得更有趣,让他们不发脾气。”

也有上课上到一半,孩子尿裤子,地上一滩水。这时,杨晓君就是保育员,她把孩子带到角落里擦干身体,换上干净的裤子,再继续上课。

孩子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进步,杨晓君总是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分享,家长们也总是像朋友一样把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杨老师沟通。

创造“火星文”,用最原始的授课方式改变脑瘫孩子

2017年7月,杨晓君还在产假期间,就接到了学校特教指导中心朱彩月老师的电话。电话里,朱彩月为难地说:“小杨啊,学校下学期又增加了好几名送教学生,路途比较远,你看你能不能加入我们的送教团队?和我们一起为这些重残孩子上门送教”。其实杨老师的产假休得并不顺利,期间还因为身体原因住院1个月,还在哺乳期的她身体还比较虚弱。但是她听到学校需要她,特殊学生需要她,毅然答应了。

杨晓君送教的学生博博,是个男孩子,出生于2010年10月。在他还不到一周岁时,家人发现他与普通孩子的差别,经医院诊断,发现是重度脑瘫。家人带他做各种康复训练,收效甚微。时至今日,他仍旧不能站立,也没有功能性的语言。

■杨晓君在博博家上课

杨晓君第一次见到博博,是去年暑假的一次家访。“看到他的一刹那,我整个人都懵了。只见一个皮包骨头的孩子蜷坐在沙发上,背部因为没有力气,拱成了个一个弧形。他的手和脚也都是畸形的。看到老师来了,他吃力地抬起了头,向我微笑。”

博博虽然没有语言,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的认知能力尚可,大人的话他都能听懂。他平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电视、玩平板电脑上的游戏,听妈妈讲故事。由于不会说话,家人很难理解他想要表达什么。他也因为无法让家人理解自己的想法而常常发脾气。博博的家人急切地希望博博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让他和家人之间的沟通变得顺畅。

■博博用平板打字

杨晓君试图为博博打造属于他自己的VIP课堂,通过教博博打数字、拼音,为今后通过微信、QQ等沟通软件,与家人交流打基础。这种尝试,让没有语言的博博,通过手指通过平板电脑“说话”。

桌子、椅子、小黑板、教棒,这些家庭教育可能会用到的物品,博博都无法使用。由于博博上肢关节活动度受限,只有当他平坐在床上,手臂自然下垂时,才能比较方便地操作平板电脑。因此,卧室就是教室,平板电脑就是小黑板。杨晓君没有三尺讲台,也没有教棒。而是回归最为原始的教学状态,双腿盘坐在床上,面对面地授课。

每次一坐就是1个多小时,一堂课下来,杨晓君双腿常常麻木到站不起来,但她看着孩子学得开心,心里甘之如饴。

杨晓君告诉记者:“我是边教拼音,顺带教一些常用字。教常用字的时候都是问过博博认不认识,博博会眨眨眼用眼神告诉我认识,随后我就会教一些词语,并且让他通过打字的方式在百度找图片,理解意思。”

博博特别喜欢打字里的符号,每次想杨晓君时,就会在平板电脑上用微信与杨老师聊天。聊天的内容只有他俩看得懂。有时是一些表情符号、有时是几个简短的文字、有时是一些拼音发音、有时是一些数字,这是属于杨晓君和博博之间的“火星文”。

■杨晓君与博博的微信聊天记录

为了让家人平时能辅导博博,她还专门制作了属于博博的语文和数学课本。在杨晓君的指导下,从未上过学的博博,认识了拼音,能用平板电脑打一些简单的文字与家人沟通,还学会了加减法运算。每次杨晓君去送教,博博的家人总是说不完的“谢谢”。

一部纪录片,她选择了特教

为什么选择读特教,并从事这份职业?

杨晓君嘴角微微上扬,她告诉记者,其实这一切都因为家庭的关系。一部电影,造就了她选择这个专业、从事这份职业。

杨晓君11岁时,妈妈去世。杨晓君的性格却并未因为缺失的母爱,变得叛逆和孤僻。“虽然我失去了一份爱,但是不感觉到孤独,得到了更多的爱。”她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给予了她很多关爱与照顾。那时,杨晓君的鼻子比较敏感,经常流鼻血,有时上课上着上着就流了。杨晓君没有告诉家人。班级里有个女同学碰巧看到,就带杨晓君去医院看病,她的鼻子就此不再流血。

读初中,高中,大学时,老师们会帮杨晓君申请困难补助,而她并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大学辅导员王小慧老师知道后,给了杨晓君一个心理测量方面的任务,完成后,给了杨晓君应有的报酬。“很多人帮助我,都不要求我去回报他们。有的恩德我也无以回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像他们一样,把关爱延续下去。”

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杨晓君变得开朗、阳光,懂得感恩与付出。

高三那年,杨晓君看了一部纪录片《无声世界的语言》。记录片记录的是一所特殊学校的老师,如何教没有语言的孩子说话。影片中的一个片段让杨晓君最为感动,原本完全不会说话的孩子,在老师的不懈努力下,突然能开口叫“妈妈”了,老师和妈妈都感动得落泪,在电视机前的杨晓君也感动地落泪了。当时正处于高考选专业的时候,因为这部纪录片,杨晓君突然萌发了这样一个念头,像纪录片中的老师一样关心、爱护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于是,她选择了华师大特教专业。2013年从华师大特教专业硕士毕业后,她在闵行启智学校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特殊教育。2015年,来到松江辅读学校。6年间,杨晓君很多同学有的去了普通学校做老师,有的去了教育机构,而杨晓君依然在坚守。

她想兼顾好工作和儿子

2017年,松江区辅读学校率先使用了部编版新教材,杨晓君担任了新教材的教学任务。她潜心撰写教案、制作教学具、编写课后练习……近两年的时间,她建立起新教材的资源库,供组内老师们互相学习。由杨晓君执教的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4课 人》获得了第三届“课植杯”特殊教育区际联动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一年级下册《7 爷爷奶奶》作为展示课做了区际的展示。2018年9月,杨晓君担任学校语文组的教研组长一职,带领学校参加各类比赛,获奖无数。

上学期刚开学,杨晓君接到市级开课任务。备课期间,她几乎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每个周末她几乎都要来学校义务加班,利用休息时间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教案,制作课件和教学具,光是教案就改了将近8稿。

每当杨晓君要去学校加班的时候,2岁多的儿子总会抱着她,用稚嫩的声音说:“宝宝不要妈妈加班”,“宝宝不要妈妈去学校。”杨晓君心中不舍,此时,她会坐下来给儿子念上一两个故事,“妈妈加完班就回来陪宝宝”。

■杨晓君与儿子大宝在一起

“儿子小名叫大宝,虽然他很粘我,但很懂事,他不想妈妈去加班,但每次给他念完故事,就安静的看着我离开。我心中对儿子有愧疚,我自己做教育,知道孩子3岁前需要妈妈更多的陪伴。”

有时周末来学校加班,杨晓君实在想儿子了,便会让丈夫将儿子带来学校。但杨晓君不敢让儿子看见她,她关上门继续在办公室内备课写教案,丈夫则带着儿子在学校操场上玩玩滑梯。与儿子隔着一扇门的距离,杨晓君知道只要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完,开门的第一刻便能见到儿子。

刚刚过去的暑假,杨晓君终于有更多的时间陪儿子。她每天换着花样为儿子做了很多美食,小饼干、蛋糕、寿司卷、罗宋汤、炒虾仁……

快开学时,杨晓君每天对儿子说,“妈妈的假期就快结束了,就要去学校上班了。”新学期,儿子变得懂事起来,知道妈妈要去上班,不会在妈妈出门前抱着她不让走。

“在我看来,这个班级的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只是接受慢一点,那我就多重复几遍,耐心一点,看到他们有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我心中便有大大的满足和成就感。”

“这些孩子和我的儿子,都是我的孩子。我爱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做到两边均衡。特教这份职业将会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杨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