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公寓、挤地铁、逛弄堂、吃生煎…上海写作计划启动,外国作家怎样体验魔都?

9月2日,2019“上海写作计划”在作家书店揭幕,来自十余个国家的中外作家在此相聚。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这些来自海外的作家将成为上海驻市作家。除了当两个月“上海市民”,还将在作家书店围绕“想象共同体”主题展开讨论。

巴西作家保罗·斯科特说,自己年轻时就对中国文学及文化有着浓郁的好奇心,这份向往让他对接下来的两个月上海时光充满期待。

 

邀外国作家当两个月的“上海市民”

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上海写作计划”自2008年起,邀请若干优秀国外作家于每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来上海生活两个月。11年来已有89位来自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英国、加拿大、德国、印度等36个国家的作家应邀驻市。

 

每年初秋,这些受邀的海外作家,会住进与民居比邻的普通公寓,走街串巷,逛弄堂、挤地铁、吃生煎、品小笼,体验沪上日常生活,感受城市跳动的脉搏。

 

揭幕式上,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表示,驻市写作是世界上非常受欢迎的文学交流形式。“对写作者而言,不同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背景一方面激发作家对世界的不同感知,孕育了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拓宽了文学创作的边界。远如西方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东方的《诗经》《楚辞》,近如大家所熟知的《百年孤独》和《红楼梦》。”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和多元化,才有必要也有可能让我们走出自己的桃花源,穿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迷惑带,带着敬畏心、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分享彼此的文学体验,探究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共同营造想象共同体。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作家们在交流中互换生活经验,在沟通中注入彼此鲜活的动力,或许才是文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孙甘露说。

 

根本看不够的上海

在今年邀请的作家中,意大利加布里埃尔·迪·弗龙佐、波兰多罗塔·马斯·奥夫斯卡、比利时伊萨贝尔·维瑞等作家,都不是第一次来中国。

“我在意大利的时候就看过莫言、王安忆等中国作家的作品,印象深刻,现在我就站在他们生活着的土地上。我的45岁生日马上就要到了,非常荣幸能够在上海度过。”弗龙佐说。

 

 
俄罗斯作家图卢西娃·埃莲娜第二次来上海,但“根本看不够的上海”。她说,绝不在两个月里浪费时间看电视。

墨西哥作家诺·莫拉莱斯·穆诺兹小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偶然邂逅了瓷器上的中国画,被神秘美丽的东方元素迷住,滋生了对中国汉字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化的向往,“这次来上海一定到处多走走,感受一座城的每个角落”。

“上海写作计划”并不要求作家定时交出与上海有关的作品。但这段上海经验或多或少会反映在他们的写作中。

十多年来,“上海写作计划”播下的文学种子,正在不断结出硕果。在此前已经出版的“上海写作计划”十周年纪念文集中,《上海小笼包》《萦绕不散的茶香》《鲁迅的四个梦》《功夫喜剧》《中山公园卖花女》《迷失上海》《上海探戈》《上海如归》……记录下了他们在这座城市里经历的冒险与惊喜。

 

回国后,这些海外作家往往以不同方式记录怀念驻市经历——有的出版了关于上海题材的著作,有的把上海体验储存进了灵感素材库,有的热心翻译了上海作家作品并主动推介至国外,还有的甚至把家直接搬到了上海……

上海作协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表示,“他们让我们相信,上海写作计划是积极而有意义的,他们的反馈也是我们将这场文学交流活动继续接力下去的动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