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四年发展养老服务要抓好“三增”
增量:着眼于全覆盖织密网,全市养老服务主要指标在量上有明显突破。
增能:着眼于提质求精,实现养老服务从“有”到“优”。这里重点关注“人”和“管”两个方面。
增效:着眼于活力可持续,让社会有效投资明显扩大,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全激发。
晨报记者 徐妍斐
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正面临新时代“赶考”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彭沉雷介绍了上海持续推进“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情况。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副局长蒋蕊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民营养老机构占49.4%
截至2018年底,本市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03.2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4.4%(按常住人口约23.5%);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81.67万,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6.2%。上海的平均期望寿命已达83.6 3岁,位居世界前列。老年人越来越长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与此同时,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幸福养老,成为新挑战、新课题。
近年来,本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区创新实践,在深化“9073”养老服务格局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712家养老机构、14.4万张床位,初步缓解了“一床难求”的刚性需求。同时,重点建设集日托、全托、助餐医养结合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已建成180家;建成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155家,实现了城镇化地区街镇全覆盖。
上海注重养老服务城乡均衡发展,着力补足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对农村薄弱养老机构全部实施标准化改造;在农村大力推广互助式养老,截至2018年底,农村宅基睦邻点已建成1000个。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目前全市民营养老机构数达到352家(占49.4%),养老服务结构日益多层次、多样化。
2018年起全面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经评估达到一定等级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照护服务,已有30多万老年人因此受益。探索解决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的社会“痛点”,连续两年将改建1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并积极推进认知障碍照护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监管,连续两年纳入本市十个服务行业满意度测评,满意率稳步上升。值得一提的是,本市还推出了养老顾问制度,设立了250多个社区养老顾问点,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资源链接、个性化养老方案定制等服务;开通了“上海养老服务平台”,让养老服务信息“一目了然”“一键通查”。
今年5月27日,市政府正式印发了《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年)》。这份文件是本市未来四年养老服务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对人民群众养老美好生活关切的积极回应。
打造专业养老护理员队伍
未来四年,上海发展养老服务要增量、增能、增效。
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要在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数量“翻番”,即不少于400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也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总量“翻番”,达到1600家,其中社区长者食堂不少于400个;供给能力达到全市65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5%,让广大老年人就近就便吃上实惠可口的热乎饭。
打造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养老护理员队伍,推动养老护理员队伍职业化、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养老服务员从业规模,引导全社会尊重养老护理员的劳动创造。
去年,本市出台了养老机构失信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办法,下一步要重点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红名单”和“黑名单”制度。计划在今年的“敬老月”期间,公布一批“黑名单”,对养老机构虐老欺老行为、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违法违规开展金融活动等行为纳入“黑名单”,并依法严厉查处,以后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
大力推进公建民营,切实营造更公平的养老服务市场环境。今后新增的政府投资建设或改建的养老服务设施,原则上均采取委托社会力量运营的模式。同时,支持各类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对民非和企业提供同等养老服务待遇不一致的政策进行调整。允许境外投资在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等多个方面享受境内资本同等待遇。
长三角养老服务区域合作上,重点是做好江浙沪皖四地在养老服务的标准、资质、信用方面的互认互通,建立养老服务优质诚信品牌互认和推介,实现“一地认证,三地认可”,形成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妍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