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强
今天已时至处暑,但最近的高温天气让人感受不到一点点秋意,是不是节气不准了呢?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廿四节气的“定气”,是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空间相对位置为一气,一整圈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分成24等份,其中每份时长约15天,在这期间的气候、物候、人事、星空轨迹等方面变化特征为参照,来描述地球的北半球在时空能量影响下的变化状态。处暑作为孟秋中气,《礼记·月令》篇中所描述的现象层面细节,从物候变化来讲,会因为时风与地貌变化,于今会稍有出入,这是必然的,但其描述的气机流转规律,却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礼记·月令》篇关于孟秋处暑中气的施政起用方面道:“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这段话还算比较通俗能懂,所以,我仅就“天地始肃,不可以赢”稍作解释。在这句话中,“肃”与“赢”是一对反义词,承接前文“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之意,其表述的是顺应天地肃杀之气,清理春夏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确保可以收储良性生长能量的足够空间来实现秋冬收藏,以满足来年新的生长周期所需。这是自然之道,也是施政之道,更是修身调心之道。
“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修宫室,坯墙坦,补城郭。”接《礼记·月令》孟秋施政的上文,在社会人事秩序整肃好以后,就是市政设施加固与农耕收成入仓。在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中,以天时应人事,不仅可以指导农耕、施政、城建,在每个人的身心修养上亦可作为参考依据。在2017年“物候日志”专栏,我以《内外整肃真自在》为题,概括了处暑节气的自我修养原则:“内束嗜欲,外修言行,八风不动,克己端容。”通俗的说,就是检点自己日常生活言行中,有哪些不守规矩、恣意纵欲的地方,要约束下自己,修正言行谦恭内敛,以积累足够的正念能量,使人在事业上成功,身心上舒畅,这就是身心整肃的目的所在,这才是人生的真修行,而我们肉体与精神上诸多疾病与不适,也会因顺势内省的修养而获得缓解或治愈。
那么,违背了孟秋时令的施政原则会是什么结果呢?在《礼记·月令》中道:“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无实;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力是建设保护还是破坏改造?最终结果还是会影响到人类生存自身,这就是自然的因果律,对每个人来说,都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懂得知足、知止,懂得适时收手,就是大自然在处暑节气时的不言之教。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