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将落户杨浦-在这里,读懂近现代新闻出版史

晨报记者 徐 颖 实习生 顾佳妮

昨天,在上海书展闭幕发布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宣布,全国首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预计于2021年,在上海杨浦区落户安家。

日前,上海市委宣传部与杨浦区举行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市区合作共同建设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和产学研协同数字传媒创新基地。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选址定海街道138街坊西块C 1-2地块,位于周家嘴路、隆昌路路口,毗邻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复旦软件园、城市概念园、互联宝地电竞主题产业园和阿里体育总部等,周边文化、体育、教育和商业等业态集聚效应显著。

建成后的新闻出版博物馆将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目标,坚持“深耕传统、面向世界、拥抱未来”,以新颖的立意、厚重的实物、多元的手段,展示新闻出版的历史文化和事业成果,建成集“征集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产业创新”等于一体的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打造新闻出版业文献档案中心、文物修复中心、创新发布中心和文创展示中心。

上海具有独特新闻出版历史资源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和出版业的发源地。据统计,1912-1949年间,全国80%以上共300余家出版机构集中在上海;列入中国近现代学术名著的千余种图书,近95%为上海出版。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上海构建了中国学术文化出版的制高点,确立了“中国出版重镇”的历史地位。百年以来,张元济、陆费逵、史量才、胡愈之、邹韬奋、叶圣陶、赵家璧等上海新闻出版群星闪耀,大家辈出,积累了大量珍贵史料,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

上海是红色出版的重要基地。1920年8月,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印刷出版。1921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便在上海组建了自己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全书》三种、《列宁全书》(四种)等理论著作。此后,上海书店、崇文堂印务局、上海长江书店相继成立,出版、发行《向导》《新青年》《前锋》《中国青年》等革命刊物。在党的领导下,左联团结进步作家,创办《萌芽月刊》《前哨》《北斗》《文学月报》等多种进步刊物,创作出不少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作品。1938年,我国第一部全译本《资本论》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生活》周刊、《新生》周刊等进步书刊虽几经查禁,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仍然辗转出版了大批革命书籍,发出了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

上海出版是海派文化的关键一环。正是上海出版强大的文化生产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融汇能力和辐射能力,海派文化才得以发荣滋长,枝繁叶茂,成为江南文化新的样式,并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想象和可能。

丰富藏品展示文化的脉络

据统计,目前博物馆入库藏品数万件,藏品库设有“专集”“研究”“史料”三系列,藏品管理信息系统也应运而生,藏品包括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刊、图书,还有木活字、石印机、铜字模等出版工具。博物馆筹备之初征集到的第一件藏品就是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巴金为商务百年庆题字手迹(1998年),上书:“我是‘五四’的产儿,我通过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走上文坛。”

中国著名出版家范用的藏品可谓一大亮点。这些藏品包括巴金、钱锺书、黄裳、黄苗子、黄永玉、艾青、柯灵等名人签名本图书2200册,钱锺书、茅盾、华君武、李公朴、黄洛峰、李一氓、巴金、聂绀弩、楼适夷、黄永玉、叶圣陶等名人大家与范用的书信手稿2134件,以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1531册珍贵期刊。此外,还拍摄了230多位老新闻人、老出版人的影像视频和口述历史,数字化成果近14万页。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颖/顾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