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座城市还未醒来,很多环卫工人就已经走出家门,因为他们需要5点到岗,赶在路上行人尚少的时候,尽快清扫、冲洗街道,处理废物箱里的垃圾,让这座城市以干净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天。
环卫工人一个班次需要在户外工作6个半小时,期间只有较短的休息时间。风吹日晒是家常便饭,如果遇上台风天,他们还需要冒雨上路,徒手清理掉堵在下水道口的断枝残叶,以免道路积水。
他们的工作看似很不起眼,也很默默无声,但却不可或缺。
8月9日,晨报小记者作为“一瓶水的接力”公益行动的志愿者,来到上海静安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静环环卫分公司作业一部南京西路红旗班进行慰问采访,1小时的体验,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环卫工平凡中的不易。
“一瓶水的接力”公益行动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办、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指导,由新闻晨报·周到联合上海申美共同发起,为在高温下奋战的工作者送去清凉与慰问。
你们的付出,我们在乎
你的付出,多少人在乎?我们在乎!就在台风前夕,我有幸参加了“一瓶水的接力”慰问环卫工人体验采访活动,来到静环环卫作业一部南京西路红旗班,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人。
分组结束后,我跟一位大哥哥跟着环卫阿姨来到她工作的地方:绿树成荫的人行道,修剪整齐的花坛,马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分配的工作实际上很简单:用夹子夹花坛中人们丢弃的废纸、烟头和一些杂物。我拿起夹子迫不及待地奔向花坛,耳后却传来环卫阿姨的呼声:“弟弟,弟弟,夹子拿反了!”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台风前夕的风很大,我拨开花坛里的枝条,一眼就瞧见了一张废纸,一半埋在土里,一半在泥土外“摇头晃脑”。就是你了,夹子举起落下,“啪”,夹住了。不是那么难嘛,总算挽回些面子。心里正得意,一阵风吹来,纸片竟然吹跑了,在大风中飞舞的纸片像在跟我捉迷藏一样上窜下跳,左避右闪,怎么抓也抓不住它。身后的环卫阿姨都给逗乐了:“我来吧!”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脚一踩,夹子一夹,垃圾桶里一扔,动作连贯,技术娴熟。环卫阿姨把夹子递回我手里的时候,我还傻呆呆地杵在那里。
花坛里的垃圾真不好找,特别是烟头,它们裹上泥土伪装自己,还会“隐身术”,躲在电箱后面、泥土里面、花坛边缘……环卫阿姨不停地帮我找出遗漏的烟头,我不禁感叹:环卫工人都是火眼金睛呀!
回到班组集合点,在楼梯的拐角处,有一片绿萝,小小的,但被照顾得生机勃勃。原来凌晨四点多钟就要起床的环卫工人们,对生活也是充满了热爱。
这次环卫工人的体验让我对这群可爱的人有了新的认识:质朴、健谈、热情。为了这个城市,他们背井离乡,披星戴月,冒着酷暑严寒,辛勤劳动,毫无怨言。你们的日日夜夜换来了上海崭新的面貌。你们的付出,所有人都会在乎!
记者点评:
这位小记者体验的是街道清扫工种,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依然需要认真仔细。这样的工作也很重复单调,需要一颗甘于平凡的责任心。小记者的描写非常生动有趣,令人哑然失笑中略有所思。
城市的美容师
每天,当我们开心地去上学,坐在爸爸妈妈的车上,总能看见车窗外干净整洁的街道,无论刮风下雨,春天还是秋天。是谁,在默默地工作,让我们能在这样一座干净的城市中开始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8月9日,我们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们再次集合,来到上海静安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静环环卫作业一部南京西路红旗班,慰问辛苦工作的环卫工人,同时体验他们的工作内容,尝试着做一名小小环卫工。
我们被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跟着不同工种的环卫工人进行体验。我被分配到人行道冲洗组,跟着王叔叔,学习怎么用高压水枪冲洗地面。冲洗用的水枪前面是一根长长的铁管喷嘴,后面通过一条很长的塑料水管,连接上一台“轰轰”作响的机器——水枪的水就是从这台机器压出来的。我双手紧紧地握着铁管,当水流冲出来时,感觉一股很大的力量传到手上,让我差点没站住。过了一会儿,我才稳住身体,按照王叔叔的指点,开始对人行道进行冲洗。
“这边,路沿,花坛角落。”王叔叔指导着我,有些边边角角我都没注意,却都被细致的王叔叔看到了。十分钟后,一小段人行道被我冲洗完了,我也热得满头大汗,衣服被汗水浸湿。早晨的太阳虽然并不大,可是我却从来没有感觉这么火辣辣过,可是,这还只是王叔叔一天工作的一小部分而已。他告诉我说,早班的时候,凌晨四点他就要起床,五点开始工作,一直到中午才能休息。除了辛苦和劳累,有时候,工作中可能不小心把水溅到行人身上,还会换来白眼和指责。但这样的生活,他已经连续过了十一年了。
看着王叔叔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微驼的背,想到我们的城市就是因为他们而这样美丽,我深深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辛苦和伟大。如果我们不乱扔果皮纸屑,做好垃圾分类,既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也能更好地保护环境。让我们每一个人行动起来吧!
记者点评:
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相信很多人平时即使看到环卫工人冲洗街道,也很少会去想象这份工作的不易。因为有亲身的体验,细致的采访,所以写作中有细节,有画面,道出了环卫工人的不易与伟大。
辛苦自己 扮靓城市——点赞“城市美容师”
一辆绿色的环卫车越开越远,车后留下一条干净整洁的马路。它的驾驶者是辛勤的环卫工人,我们称他们“城市美容师”。8月9日一大早,晨报学记团小记者参加“一瓶水的接力”公益活动,跟随南京西路红旗班环卫工人实地体验环卫工作,也为他们送上清凉慰问。
我们被分为三组,我在地面清扫组。带教我们的石师傅个子不高,头发略显稀疏,说起话来有点腼腆。她带着我们走上街头清扫路面。她的工具车里装了许多“宝贝“——有用来捡取树丛中垃圾的夹钳,有可以铲去地面口香糖胶块的铲子,还有用来擦洗路边椅子、花盆的抹布……石师傅从车中拿起扫帚和簸箕,开始清扫路面落叶。她动作娴熟,拿扫帚的右手向前一推,又向后一拉,几片落叶就“乖乖”进了簸箕。示范几次后,她将扫帚交给我,让我试一试。我学着她的样儿一推一拉,可那扫帚却分外不听使唤。好几次之后,我才慢慢摸到门道,矫正手势把落叶“赶进”了簸箕。
回到班组大楼采访时,我了解到,环卫工人的工作条件在不断得到改善。比如,南京西路上的每个垃圾桶都装有感应器,一旦垃圾堆得超过规定高度,环卫工人手上的智能手表就会响起警报,提醒他们第几号垃圾桶需要清理了。这样一个小小装置,让环卫工人可以随机应变,减少在太阳下的曝晒。再比如,上海已步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随着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和执行力日益增强,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也相应减轻。以前,他们需要对垃圾箱内的垃圾逐一进行分类,现在则主要翻查垃圾箱检查各类垃圾有没有被放错。
尽管如此,这份工作还是需要足够的工作决心和忍耐力。石师傅告诉我们,无论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们都是在室外工作。碰上台风天,为了清理疏通下水道,他会坚持奋战在岗位上。而日常工作中如果忽遇下雨,他们会就近找屋檐避雨,等雨一小马上继续工作。他们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需要自己多注意多当心。
城市的美容师就是这样一群可敬的普通人。他们双手黝黑粗糙,他们话语简短平实,他们心灵纯朴真挚,他们以辛勤的劳动付出,每天把上海这座城市打扮得洁净漂亮。
为他们点赞,真诚地对他们说——你们的工作,我们在乎!
记者点评:
一次扫街的体验,感受到看似容易的活其实并不容易;一次面对面的采访,了解到环卫行业也在随着时代进步发展。但不论如何变化,我们的城市都离不开这群默默无闻的人。
请给他们多些理解与尊重
“往椅子下面冲一冲,要把里面的垃圾冲出来,角角落落的地方不能错过”,我的耳边传来高师傅略带沙哑的声音,他是静环环卫作业一部南京西路红旗班一名经验丰富的环卫工人。而我,作为晨报学记团的一名小记者,有幸参加“一瓶水的接力”慰问环卫工人活动,并第一次体验环卫工的工作。
早晨7点,我早早来到南京西路红旗班集合。没想到一问,环卫工人已经工作了2个小时,这会儿陆续回班组吃早饭,半小时后再上路工作。我们小记者分组体验不同的工作,我被分到街道清洗组,跟着高师傅清洗街道。
高师傅中等身材,皮肤黝黑,干活却特别利索,三下五除二就把指示牌、清扫工具放到了清洗车上。我跟着他,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觉得清洗街道既新鲜又好玩,可以随意指挥手中的水枪,这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谁知,当我接过高师傅手中的水枪时,发现水枪仿佛是个顽皮的孩子,又重又不听使唤。当我打开阀门时,水流冲出的那一刻,我整个人被水压弹得倒退一步。没几分钟,我已经累得满头大汗。
高师傅对我说,他们平时五点到岗,趁大家还没出门,抓紧时间尽可能多做一些。但是,有时候水流难免会溅到行人,有的行人就会谩骂,“没办法,我们只能赶快道歉”。
每天,我们都能看到环卫工人的身影,他们是那么的平凡,却做着不平凡的事。请给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吧!
记者点评:
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因为把采访落到了一个人物上,所以很具体,不空洞。这样的采访写作是值得学习的。
路上扔垃圾时,请多考虑下他们
8月9日清早,我们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们来到静环环卫作业一部南京西路红旗班,参加“一瓶水的接力”公益活动——为环卫工人送上慰问清凉包,并体验环卫工人的工作。
根据环卫工人的工种,我们被分成“道路清扫组”、“人行道冲洗组”以及“废物箱整理组”三个小组。我被分配到废物箱整理组,跟着环卫工人杨叔叔学习如何清理垃圾箱。原来这个看似普通的垃圾箱里,装有一个先进的装置,当垃圾达到一定高度时,这个装置会自动报警及时通知环卫工人。杨叔叔说,他早上4:20出门,5点开始工作,每天工作6个半小时,一周休息一天。工作时曾经被垃圾箱里的利器划破过。所以在扔这些垃圾的时候,一定要包好,以免划伤环卫工人。
最后我们回到红旗班,上海静安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静环环卫作业一部苑书记给我们介绍了红旗班的由来,红旗班现有78人,分两个班次轮班工作。因为工作很辛苦,所以环卫工人的流动性比较大,能够定下心来扫地的人越来越少了。
通过这次活动,我体验到了环卫工人的艰辛,干净整洁的道路,其实都是因为有他们在默默地付出。
记者点评:
这位小记者体验的是道路两旁垃圾箱的清理工作,很不起眼,但很辛苦。我们随手一扔的垃圾,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伤害。小记者的提醒,值得我们每个人注意。
马路清扫不简单
“叮铃铃”一阵清脆的闹钟声把我从美梦中叫醒,我睡眼惺忪地睁开眼睛一看,才五点半啊!“快起来,快起来,我们7点一刻要到集合点!”妈妈催促着我。今天,我要去体验环卫工人的工作。
7点多,我们来到静环环卫作业一部南京西路红旗班。我被分到了道路清扫组。在走往工作区域的路上,我得知阿姨每天4点多就要出门。“这么早怎么可能爬得起来!”我不禁叫道。阿姨腼腆地笑了笑说:“这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
没多久,我们来到南京西路的人行道上,这是我今天要负责清扫的路段。阿姨示范给我看正确的动作。我想扫地嘛,有什么难的,比做题可简单多了。可是轮到我的时候,我发现在阿姨手中“听话”的扫把和簸箕到了我手里就成了“调皮蛋”。不一会儿,我就胳膊酸,脸上直冒汗。
接着阿姨又拿出另外一件“法宝”,专门对付小树叶、小纸片。我一看这应该比扫地简单吧!很像筷子夹菜呀。可俗话说的好:看人挑担不吃力。马上我就知道这也很难,夹一片树叶要夹三四次,极其不易。周六预报是台风天,我向阿姨了解到,在这种恶劣天气里,他们不但不能休息,还要奋战在第一线,及时清理、疏通被树叶等垃圾堵住的下水道,为城市马路的安全畅行做好最基础的工作。真的非常非常辛苦!
经过1个小时的体验,我深切感受到环卫工人这群普通人的不易,他们每天起早摸黑、在冬天顶着寒风、在夏日顶着太阳辛勤工作。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扔一张纸巾,不乱吐一口口香糖,为他们减轻一点点工作。
记者点评:
这篇文章和上面同组小记者的文章内容差不多,但是特色在于直接引语的运用,让文章鲜活不少。这也是采访写作中的一个小窍门。
注:本文图文系晨报学记团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晨报学记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