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圈老外|曾在战争中出生入死,如今他要征服中国网球

2018年,《上海体育产业30条》出台,其中提到: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左右。不少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也见证并参与了上海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这些老外中,像申花和上港队中享受着千万年薪的大牌外援只是极少数,构成这个群体的绝大多数是领普通薪水的普通老外。他们经常选择地铁出行,他们购物的时候习惯货比三家。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工作在不同领域,但他们有共同的属性,他们都属于普通人——在上海吃着一口体育饭的普通老外,他们的人生里也上演着寻常的悲欢离合。

现在,我们继续推出有关他们的故事。

塞尔维亚人斯尔迪扬·达斯科维奇热爱挑战。上世纪90年代初,他加入伞兵部队,以一名特种兵的身份在波黑战争中出生入死。“伞兵部队是精英部队,我对自己说,要做就做到最好,要接受挑战就接受最大的挑战。就像我现在在中国做教练,这也是很大的挑战。我是一个不喜欢平庸的人。” 

三个多月前,这名曾经和德约科维奇以及扬科维奇这些塞尔维亚顶级男女网球选手共事过的教练应好动网球俱乐部邀请来到上海工作。俱乐部为他在距离训练场步行几分钟的小区租了公寓,并负担他在上海出行产生的交通费用。“简单来说,我在这里的一切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在俱乐部,他教青少年打网球,也负责本土教练的培训。“我希望,也相信,自己能在这座城市的网球领域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2014年,达斯科维奇第一次来中国。

“当时我带球员参加在广州进行的WTA锦标赛,在那儿,我碰见一些人,都是在上海工作过的外国人。他们说‘你应该去上海,那是一座会让人感觉到自己身在欧洲的城市。’”此后几年间,达斯科维奇陆续受到过一些来自中国的邀请,但都被他婉拒了。“我虽然没有到过上海,但我早已下定决心,如果有一天到中国工作,我只来上海。”

严格来说,他在上海此前几个月的工作性质属于兼职,因此只拿象征性的一点津贴。但是接到邀约的时候,这个塞尔维亚人毫不迟疑地答应下来。“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获得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如果你把握住了一次机会,这个机会将会通向此后的很多个机会。”他在塞尔维亚国内是一个很有资历的网球教练,但在中国,他首先需要让网球圈听说自己,了解自己。现在,他和俱乐部已经签订了长期合约,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个塞尔维亚人将在上海工作和长居。

在过去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达斯科维奇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进行了一些了解。他所在的好动俱乐部在上海是拥有外教最多的网球俱乐部,共4名。此外,全上海大约有六十名左右外籍网球教练,这些人中良莠不齐。塞尔维亚网球水平很高,因此他的不少同胞也都在这里发展。

采访达斯科维奇的这个上午,他的朋友尼科拉从另一个网球俱乐部赶来,他也在上海做网球教练。“在中国就像在其他很多国家一样,俱乐部倾向于找外教,但他们不知道,很多外教只是来混日子的。在塞尔维亚,他们找不到工作,就去国外骗钱,严重影响了塞尔维亚教练的形象。”有的人甚至编造出一份假履历,蒙混过关,获得教练的职位。但他们的执教水平糊弄不了人,常常干不了多久就被炒了鱿鱼。

达斯科维奇说,“我要通过努力工作,让中国人对我的祖国产生一个好的印象。因为我在这里,代表的就是塞尔维亚网球。”到上海的第一个月,在好动网球俱乐部的帮助下,他举办讲座,把自己作为网球教练二十多年来的经验分享给中国教练。“外国教练总有一天要离开的,培养出一些优秀的本土教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在塞尔维亚国内,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我出过书,做过多年国家队教练,2013年塞尔维亚参加戴维斯杯,我也是教练。但是,我却从没有一个机会举办讲座,分享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

一旁的尼科拉点点头,把话题接过去,“塞尔维亚人天性都很骄傲,他们觉得自己是最好的,不需要别人的建议,因为他们自以为知道一切。”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沈坤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