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圈老外|“中国孩子很礼貌,但没冠军的心”

“在中国还没见过砸拍子的”

作为一个老外,达斯科维奇却并不觉得自己身处异国他乡。“我有这种奇怪的感觉,我在电话里告诉远在塞尔维亚的太太和朋友们。他们说,‘你怎么会不觉得自己是外国人呢?’我说,‘我也不知道,我感觉自己像在家里一样舒坦。’”

他现在明白人们为什么说上海像欧洲了,如果一个人愿意,他完全可以把在欧洲的生活习惯照搬过来。唯一的缺憾是,他和尼科拉在上海还没找到一家塞尔维亚人开的餐厅,但他并不是挑剔的人。他觉得,在俱乐部训练场对面的必胜客吃上一顿也挺不错。

在训练之余,达斯科维奇喜欢和俱乐部学员的家长聊天。“他们告诉我,中国家长愿意尽一切条件培养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不仅来上网球课,他们平时还会去上钢琴课,以及其他各种各样名目的培训班。”

尼科拉发现一个让自己疑惑的现象:在上海,很少看到在大街上踢足球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给他们报名参加网球班、英语班、钢琴班,他们小小的年纪经常忙得喘不过气。但是在塞尔维亚,大多数这个年纪的孩子都忙着踢球,路上随处可见踢球的小孩。不然,他们就是在打篮球。”他问,“为什么呢?

对于大部分中国家长而言,送孩子来学网球并不是为了培养他们有朝一日成为职业球员。正如他们送孩子学习钢琴和舞蹈,因为这些在他们心目中都是高雅的娱乐活动。足球和网球的区别,归根结底是阶层的区别。

“这些中国孩子和我们那里的孩子太不一样了。”达斯科维奇说,“中国的小孩,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学来了卓越的礼貌和风度。看上去并不在乎比赛的输赢,而仅仅把网球当做一种游戏,享受其中。为了逼出他们身体里的好胜心,有时候在训练当中,我会故意把一个好球说成是出界球,但他们不会争辩不会抗议,就那么顺从地接受了。”

尼科拉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和性格有关,毕竟塞尔维亚人是出了名的争强好胜。“塞尔维亚大人小孩都一样,比如四个出租车司机约好打一场双打比赛,输的一方请客吃饭、喝酒。他们真的会为了赢得比赛豁出命去的,在我们那里,即便是这样一场出租车司机之间的比赛,都会充斥着喊叫声和砸拍子的场面。说到砸拍子,我在中国还没见过有砸拍子的。”

“德约的身体里藏着一头狮子”

中国孩子的这种态度不是坏事,问题在于从哪个角度看待。达斯科维奇说,“这说明他们心态很好,把网球当成一种享受,但是,这肯定不是冠军的态度。

他想起了德约科维奇小的时候。达斯科维奇曾经在塞尔维亚国家队做过德约科维奇的教练,“那年我们打欧洲锦标赛,最后拿了金牌。但我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他了,当时没有人相信他日后会打出来,但我知道,他父亲也知道。”

2004年,达斯科维奇出了一本网球书,封面选用了德约的照片,这件事在他所在的俱乐部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时他年纪还很轻,排名也不高。而在我的俱乐部里有一个球员,是ATP前15的球员。当时我们球队里的人都气死了,他们质疑我的决定,‘为什么选德约科维奇做封面?我们队里明明有更好的球员!为什么不用他做封面?”

达斯科维奇第一次见到德约那年,后者只有9岁。“他的对手是维克多·特洛伊基,维克多当时10岁。我看了这场比赛,虽然德约最后输了,但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很瘦弱,但他身体里藏着一头狮子。他的精神非常集中,并且不遗余力地奔跑,覆盖了自己所在半片球场。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他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内在的爆发力。他有强大的精神,他绝不认输,真的战斗到最后一分。从此以后,我一直关注他的运动生涯。虽然我没有做他的私人教练,但我和他们一家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我可能当时不知道他日后会成为世界第一,但我一直说,他会进世界前十。我们国内有一些很好的教练,他们听我这样说都笑了。他们断言,以他的身体条件,只能是一个平庸的球员。”

德约科维奇的成功离不开努力,但在网球世界里,光有勤奋是不够的。

“中国人有一个惯性思维是错的,他们觉得每天练5、6个小时就会成功了,但他要成功还必须具备一些特别的资质,那种性格上的东西。德约科维奇的成功凭借的不仅是刻苦训练,他性格特别坚韧、自信。

他想要成为第一,不是他爸妈想让他成为第一,而是他自己想这么做,这是他和那些平庸的球员最大的区别。很多球员,他们所做的是听从父母的话,跟随他们的建议,跟从他们带领的方向。而德约科维奇是,他做出关键的决定,他的家人跟随他的决定,支持他。你不能把雄心壮志硬塞进一个孩子的身体里,他必须得自己有这种雄心。如果反过来的话,孩子就完了。你可以试着找找成功的先例,也许百万分之一吧。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沈坤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