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凤新
只要你愿意,不是不可以把《上海堡垒》当成科幻时代的《倾城之恋》来看。当银幕上排山倒海的毁灭劈头袭来,像是张爱玲名句再现,“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是的,为了成全一个少年暗恋御姐的故事,陆家嘴、静安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成为与外星人厮杀的战场,上海甚至都沉没了。
尽管《上海堡垒》被视为科幻片,在类型上其实更接近带科幻元素的灾难片。好莱坞1990年代诸多此类电影如《独立日》《世界末日》《天地大冲撞》,讲的多是外星人兵临城下,人类命运危在旦夕,一场抗敌战争蓄势待发……作为好莱坞娱乐大片,它们也因其流露的美国救世主心态一度遭人诟病。《上海堡垒》依葫芦画瓢,当年科学家在秘密基地寻找人类最后的希望,如今改成“上海成了人类最后的希望”。
不过回头再看,《独立日》也许并不是爆米花电影那样简单。新千年以来,美国学院派曾对电影进行重新评估,包括热议最终击落外星飞船的,不是威尔·史密斯演的飞行员,而是那位名叫卡斯的退役老兵——是他以自杀式爆炸攻击换来胜利。而卡斯死后,电影又转回主人公凯旋、恋人和好,大团圆收尾,意味着潦倒的老兵迅速被遗忘。日本学者三浦玲一在其专著里对此多有阐述,“这难道不是一部表明了美国式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模式,是建立在被排除在外的贫困阶层的牺牲基础之上的,具有深刻悲剧意义的电影吗?”
之所以重提《独立日》,因为《上海堡垒》结尾几乎同样设定:鹿晗饰演的青年战士江洋只身冲向外星母舰,临行前还对着上海大炮高呼“向我开炮”。他同样是做了牺牲的准备,但是为什么无法给观众带来感动?对比老兵卡斯,答案昭然若揭:在学者看来,卡斯的形象是“1990年代中期美国很多人心目中自作自受的失败者的最大公约数”。作为人生输家,他牺牲,然后被光明正大地排除、遗忘和无视,“卡斯被排除,是让这部电影成为好莱坞优秀大片的重要元素。”(三浦玲一语)豆瓣网友则形容卡斯,“当这样一个人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就仿若一个小丑,又更像是自己,被生活愚弄。”
当然是这样的角色更能触动人心,而非高喊口号英勇神武的男一号。更可怕的是,江洋居然活着回来了。也不知道是怎么逃过了上海大炮和外星母舰的夹攻——那一刻他带的不是主角光环,是神的光环。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长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