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勒
这个夏天,若论“爆款”,电影当然是黑眼圈的“哪吒”,而综艺节目则是一开始被专业人士、普通歌迷普遍不看好的《乐队的夏天》。结果呢,豆瓣评分稳定在8.7分,并且顺势让几支新老乐队出了圈,成了全民皆知的“网红”。举个例子,我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居然看到,有大爷大妈用痛仰乐队的《再见杰克》做BGM,欢脱得很和谐,也不知道主唱高虎看到了会怎么想。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乐夏”打破了普通受众对于“摇滚”的刻板印象,觉得后者不一定是愤怒得像炙热的火,用对话替代对抗,才有可能从好奇走向共融。我觉得这样的发展对于摇滚音乐本身,是好的,也是对的。
“乐夏”中姿态最亲民、最快领悟当下时代精神的,恐怕就是新裤子乐队的主唱彭磊,1976年生人,北京人,节目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的个人魅力,而他也努力撇清与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别看他似乎动辄说要微信拉黑谁,说话也有些刻薄,但是尺度一直划定在观众乐见其成的范围内。就跟你看一个长得还算精神的北京小伙子贫几句,最直接的感受是被逗乐了,而不是讨厌,这就是火候和坐标的问题了。
彭磊做到了两件事。第一就是“去油腻”,他在节目中讽刺“摇滚老哥”,并且把这些人的联系方式都给删了。“老哥”的特征是,年纪上来了,肚子起来了,特别爱聊的话题就是新闻,然后就是姑娘。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人,你也挺烦的对吧。他不要这样,于是戒烟、减肥,吃得不多,像个中二宅男,还收藏了不少“星战”手办。他这样评价自己的生活状态,在摇滚生态里创作,但生活方式并不摇滚。
第二个就是不跟自己较劲,放弃愤怒。当你觉得摇滚的精神内核之一是愤怒的时候,他就打破了这种成见。刚开始有那么一点点叛逆,反精英,反权威,但是反的效果并不好,到后来也不知道自己要反什么了,以及为什么要“反”呢。
刚刚看完最新一期的《圆桌派》,嘉宾是自称有资格当乐夏评委的“二手玫瑰”主唱梁龙。他讲了一个段子,就说那种唱重金属,特别摇滚的人,去卡拉OK,流行歌曲会的一个比一个多。唱一首刘德华的《来生缘》,也陶冶情操,也能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在这些摇滚老炮的私领域,他们放弃愤怒,从而达到个人状态的舒适。愤怒,只是他们表演传递信号的方式,在《乐夏》节目里,连这种愤怒都渐渐被冲淡了,在愤怒与妥协之间还有中间地带,就是彭磊式的表达。戳一下,但你也不觉得太疼,只是刺痒的不舒服。
这个时代,愤怒客观上成为了一种稀缺。但这种情绪并不与摇滚音乐强关联的时候,摇滚音乐才迎来2019年的“出圈”,借由综艺节目、社交平台退回到一个朴素亲民的状态——喜欢摇滚,仅仅是喜欢它这种音乐形式,就跟你选择吃中餐还是西餐一样。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钱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