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人民医院,一间完全“一体化”的眼科诊室里,患者坐在座位上不用移步,各类检查仪器,包括裂隙镜、广角检眼镜、眼科超声仪等可以通过诊室里的轨道等辅助,移动到患者面前进行操作,患者不用移步,甚至基本不用离开座位就能接受各种检查。
小小细节,体现的是医院“让患者少跑路”的初心。
近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的“市民体验日”活动中,150多位来自虹口、松江区的市民、学生代表深度体验医院抢救室、ICU、手术室、临床转化研究中心、技能实训中心、放射科机房等医疗、科研核心区域,感受智慧医院,探寻医学的“最强大脑”。
智能轨道物流小车在头顶上来回穿梭,运送标本和药品;
急救指挥中心里,医生通过5G信号下的AR眼镜远程指挥急救;实训中心的高仿真智能生物模拟人能完全“复制”多种疾病体征表现;
放射科内,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呈现的心脏立体图像跃然于屏幕上。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兴东告诉记者,这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全面开放院区。此次“市民体验日”旨在增强医院透明度,构建新型医患沟通平台、和谐医患关系,为市民代表带来一场充满科技感、硬核力和温暖度的全面医学体验。
智慧医院里的“最强大脑”
“这是通过CT三维重建还原出的心脏立体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解剖形态和病变情况。”在市一医院虹口院区放射科内,十余位学生代表正围在显示屏前,兴致盎然地看着一颗徐徐转动的三维立体心脏图像,医院放射科医生正向他们介绍“CT三维重建技术”。这一功能可以对脏器、动静脉血管、软组织及骨结构等进行立体塑形成像,帮助医生更好地发现病灶,制定诊疗方案。
“智慧医疗技术”、“智慧患者服务”、“智慧后勤管理”融入“智慧医院”,第一人民医院正在打造一个科技驱动的“智慧医院”。
市一医院副院长郑军华告诉记者,智慧医院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智慧医疗,目前,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放射科读片已逐渐开始落地,机器对图像的理解能力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利用深度学习对影像内容作检测分类和量化已达到了较高的准确率。
同时,医院也在逐步建立放射影像、眼底影像、疾病病理等学科的远程智能诊断平台。
在虹口院区急诊区域的“急救指挥中心”内,市民代表见到了目前沪上唯一的5G技术支持下院前AR远程急救指挥系统。
通过这一系统,急诊医生在救护车抵达医院前就可通过车载高清摄像头、AR眼镜等设备获得车上实时信息。救护车上急救人员佩戴AR眼镜后的第一视角影像会被即时回传至医院内的液晶显示屏上,使院内医生如同置身现场,毫无阻滞地进行视诊、问诊,从而将入院关口大幅前移,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流程的“零时差”融合。
走出抢救室,一阵轻微的机械运行声从市民代表上方传来,抬头望去,一辆辆长方形的小车在天花板上穿梭,这是医院的轨道运送小车,能在全院范围内运送药物、标本等物件。而包括小车在内的各项医疗设备全在医院的物联网智能后勤管理系统掌控之下,在5G+物联网采集技术支持下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使工程技术人员对设备实时运行状态了如指掌,大大提升医院后勤保障管理能级。
“我觉得现在医院和我小时候印象里的医院不一样了。有些科幻的感觉”来自复兴中学的高一学生王同学(化名)说道,“这么多高科技的设备、技术,让我们大开眼界。”
“我的理想是在将来能从事生物医药的研究工作。”一位已经填报了医学院校志愿的松江二中高三应届毕业生钟同学(化名)说道,“这次体验活动更坚定了我的想法。”
医学底色的“温暖初心”,倾听彼此心声
医学亦是“人学”,注定有“人”的温度,正是这种温度使医院成为与众不同的所在,这也正是医学的初心。
在重症监护室,市民代表们穿上隔离衣,戴上口罩、帽子,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体验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查房”。虽然因为严格的无菌要求,市民代表们不能进入无菌病房,但是隔着玻璃,参观者依然能感受到医护人员对监护室患者无微不至的关心。
“我的家人也曾在重症监护室接受过治疗。”来自虹口区华师大一附中的黄同学说道,“我至今依然很感谢当时照顾我家人的医护人员。”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冯运告诉记者,本次“市民体验日”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主旨核心,以提升医院与医学温度,提高患者幸福感与获得感为宗旨而开展的活动。通过开放核心医疗区域、开展科普讲座、沉浸式体验互动和急救培训等项目,全方位展现医院有深度、有温度的医学人文氛围,让医患双方更好倾听彼此心声,为有志于从事医学事业的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与沟通渠道。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