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青春期熊孩子!14岁男孩赌气吞服降压药被送进ICU!

7月29日深夜,暂住黄浦区的14岁少年锐锐(化名),被一辆救护车急送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急诊室,此时他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血压已跌至60/30mmHg。母亲向医生哭诉,2小时前孩子吞服了“一大把降压药”(卡托普利、复方利血平),之后出现了头晕乏力……

在急诊经过扩容和洗胃后,孩子因“药物中毒”收治在了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安康给予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心理疏导。在接受呼吸机支持、升压药治疗以及2次血浆置换、21小时的血液透析后,锐锐逐步恢复了清醒,生命体征也逐渐稳定,在病房里,他一直在表示自己“很后悔!”

14岁的孩子缘何后悔?安医生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得知:孩子11岁之前,和父母一起生活在老家四川,她自小很依赖母亲和哥哥,和父亲的关系一般。之后母亲与哥哥去上海打工,他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很少管他,他越来越喜欢玩手机,学习成绩持续走低。

今年暑假,锐锐来到上海,母亲斥责他沉迷手机而荒诞学业和生活,于是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情急之下,一旁的哥哥为了“维护母亲”,便打了弟弟一下。锐锐在一气之下抓起母亲的降血压药物,大把地塞进口中……于是就有了深夜急救的那一幕。

锐锐是幸运的,在经过抢救和治疗后日趋康复,目前他已从重症医学科转入神经内科,进行后期的继续观察。

陪伴在他旁边的母亲在历经数日的担心之后,对医生和病友说到:“家长都为了孩子好,对于青春期的少年,经历了这一次事件后,我们家长也会反省自己和孩子的相处之道。”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章依文教授表示,锐锐的这一次“经历”与孩子本身心理承受、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家长的处理方式都有关系。就孩子的成长过程而言,家长的陪伴与监护对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非常重要。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应该结合孩子敏感、自尊心强等年龄特点,学习和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切忌采取“高压”、“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而要从朋友的角度去和孩子沟通。

与此同时,家长要学会做“有心人”,在发现孩子问题的同时,多方面考虑和分析原因,关注孩子是否还存在学习困难、与同学间的交往障碍等综合因素。当家长面临教育困惑时,也应该寻求专业支持。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