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总有人成功,我那么努力,为什么不能是我?”22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学生杨孟平在高中宣讲会上说出这句话时,所有孩子的眼睛都被点亮。
■ 杨孟平和悬崖村的孩子
这个皮肤黝黑,笑声憨厚的男孩在考入大学后,每年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省大凉山进行宣讲。
今年7月,杨孟平不再是一个人,而是选择带领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心灯”团队回到四川省大凉山,赶赴昭觉县开展更为丰富的实践项目。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12名本硕博成员汇聚成团,他们有不同专业特长,涵盖工学、理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怀揣同样的信念选择出发。
他们从上海到四川大凉山昭觉县,跨越2220公里,扛着价值百万的科技设备,包括脑控设备、VR一体机和编程机器人等,开设8门科技课程,包括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昭觉中学2个教学点,以及城北乡、火把广场等多个咨询体验点,只为给身处大山的孩子带来最新的科技成果。
他们还用脚步丈量高度,攀爬2556级钢梯,还将科技设备带到“悬崖村”,让山顶的孩子也能够看到难以接触的丰富新世界。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心灯实践团队在7月下旬带着科技设备来到昭觉中学。
“学长,VR一体机也太神奇了!它是怎么做到的?”在昭觉中学VR体验室里,一个刚体验完VR设备的蓝衣女孩和身边的好朋友围在杨孟平的身边,满眼期待的询问。
许多高中学生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台新奇的机器,而是试图去探究机器背后的科学原理。他们没有囿于单纯的体验,而是形成一个从好奇“是什么”到探索“为什么”的质的转变。
昭觉中学的学生在体验视觉化的VR实景、观看BCI脑控实验和操作无人机等许多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设备的过程中逐渐将新奇的体验感内化成对科技对知识的认知与渴望。
科技不再遥远
“夏令营的课程好像没什么实际价值啊。”“就当让孩子来玩玩,消磨时间嘛!”很多家长在报名时曾对科技夏令营饱有质疑态度。
而实践团队用充实丰富的课堂知识改变了家长们的想法。科技不再是遥远未来的新兴事物,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学生应该也必须去接触学习的知识。
在最后一堂“科技畅想绘画”课上,孩子结合自己的课堂所学知识,描绘了许多有趣的科技场景。
其中,有一位酷爱画画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素描板、素描纸和一整套画笔在课堂上画了三幅不同的机器人。
其中一个是可以检测病情的医生机器人。初一的她利用所学的知识想象内心的机器人,又把略显幼稚而弥足珍贵的想象转化成可视化的绘画。
科技知识普及课堂的开设让昭觉县的学生在拥有科技体验后,自发性探索更多不同科技知识。与此同时,心灯实践团队也与昭觉县科技馆达成共识,开放科技馆设备让夏令营营员体验更多趣味性的科技设备。
明年我还要参加
一位短发姑娘,她从夏令营课堂到昭觉中学教学点,从未缺席一堂课。她告诉杨孟平,“明年你来,我一定还要参加。”
而在她的心中,这位小杨老师就是自己的偶像。
科技新体验夏令营的意义正在于此。榜样的力量让学生领悟科技知识,望见学习带来的曙光。科技的世界让昭觉县的学生看到崭新丰富的机器设备,而科技知识的习得是学生真正迈入科技世界的阶梯。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