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昆夏训,原来“柳梦梅”和“杜丽娘”们的暑假是这样过的……

8月,上海昆剧团一年一度的夏季业务集训正式拉开帷幕。在夏训十周年之际,上昆首次携手浙江昆剧团、永嘉昆剧团开展“长三角”三地联动集训。

三地演员将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战高温、练内功、强素养、修艺德,在挥洒汗水中相互勉励、共同进步。

练内功,携手兄弟院团“比武”找差距

今年夏天,上昆推掉了几场收入颇高的商演,携手兄弟院团集中闭关练内功。

如果说过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的是在演出淡季“封箱歇夏不退功”,那么在如今文艺演出市场日渐繁荣的当下,在密集演出之中穿插高强度的集训,更是戏曲人“居安思危”的体现。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相比其他剧种,昆曲更重以老带新的传承,更重对基本功的训练。

在上昆团长谷好好看来,毯子功、把子功、吊嗓压腿等基本功就是昆曲人艺术生涯中的柴米油盐。

■团长谷好好带领演员们夏训

为了帮助青年人夯实成长的根基,此次夏训不仅安排了李玉声、奚中路、张洵澎、张铭荣、王芝泉、王奉梅、柯军等名家大师的授课讲座,还邀请浙江昆剧团、永嘉昆剧团同行开展三地共同训练。

为了提高训练的效率,展现上昆乐队业务水准,此次集训乐队也全体参加,浙昆和永嘉的乐手将在8月中旬加入。

乐队集训将结合实际存在的业务问题,争取让乐队的演奏水平达到最佳状态。

打击乐历来是上昆乐队的特色,课程除了安排上昆资深乐手进行指导,还将邀请上海京剧院老师加入指导大锣、铙钹,纠正打击乐姿势和演奏方法。乐队同样采用以戏带功的方法,借助《唐宫惊梦》的训练曲目,合并三个院团乐队的文武场进行合奏,三个院团乐队人员将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并赴杭州、温州进行集训汇报。

这样“请进来”“走出去”的互动集训让三地青年昆曲人相互激励相互竞争,比斗志拼干劲,找到可见、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更好地寻差距找不足补短板,做到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见贤思齐。当下戏曲市场繁荣,青年演员和乐手的演出机会更多,但只有勤练内功,才能让舞台更宽阔。

修艺德,培育更多“三有”戏曲人

针对当下年轻人怕苦畏难的共性,此次夏训在吃“苦”上下足功夫,按照怎么苦就怎么来的训练原则鞭策锤炼年轻人。

■完成如此高强度的训练都不开空调哦!

除了高温天关空调的高强度训练外,上昆还特地安排年轻演员远赴兄弟院团集训,深扎到永嘉农村演出,感受兄弟院团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和奋进,体会农村基层演出的艰辛,明白昆曲演出场所不止高雅殿堂还有田间地头。

唯有不怕苦,敢吃苦,甚至甘于自讨苦吃,才能在练功房中锤炼出更多经典之作,走出更多明天的名家大师,不辜负大好时代的期待。

抓队伍,十年集训三年学馆硕果累累

■《浣纱记传奇》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今年对上昆人而言是特殊的一年,这是上昆夏季集训的第十个年头,也是三年学馆制试点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

从吊嗓压腿基本功、到排练大戏、再到文化讲座,丰富的课程内容让巩固技艺的“集训”升级成为全方位阶段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而作为上海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的重要内容,上昆首创的三年“学馆制”,以“活态传承”为理念,以“宗脉延传、承戏育人”为目标,让近70位青年昆曲学子3年内系统地学习100出折子戏和6台经典大戏。

上昆以集训和学馆制为重要抓手,以戏推人、以戏育人,夯实人才梯队建设,如今“昆三班”“昆四班”逐渐走向台前挑起大梁,“昆五班”获得越来越多的机会站到舞台中央。

在行当齐全、文武兼备、传承有序的人才梯队保障下,上昆近年来在创作演出方面不断创造历史佳绩,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连续6年突破新高,2018年完成演出场次289场,演出收入1068万元,相比6年前分别提升了2.6倍和5.6倍。

《邯郸记》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3D昆剧电影《景阳钟》获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鹤奖“艺术贡献奖”,《琵琶记》在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收获专家好评,《浣沙记传奇》参演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外巡演足迹遍及欧美亚三大洲,展示了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