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路单身公寓发布“红黑榜”,治理垃圾分类出新招

最近一段时间,家住江宁路新格公寓的刘小姐,每天早上8点都要拎着几个垃圾袋出门,乘电梯下楼后来到小区的指定垃圾投放点扔垃圾,然后再去上班。6月初,自小区施行楼道撤桶以来,楼里的白领们已经养成了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

张贴“黑榜”警醒,杜绝楼层撤桶后遗症

位于江宁路599弄的新格公寓,属江宁路街道三星坊居民区,与居委会不过一墙之隔。该小区于2003年底竣工,2004年7月交房入住。目前小区共有303户,其中住宅为294户、商用房9户,3至23层为精装修单身公寓,每层有14户居民,其中70%实出租且住户大多为海外人士,小区的人员流动性较大。

在上海中心城区,像新格公寓这样具有300户以上的独栋居民楼小区并不多见。小区物业原本在每层楼的南北消防通道口各设一个垃圾桶,整栋楼加起来就几十个,如果一下撤掉住户们会不会主动把垃圾带到楼下?撤桶后如何做到有效监管?

■小区大堂张贴的垃圾分类宣传告示板

为此,居委会、业委会、物业这“三驾马车”根据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了分析探讨。“当时研究的时候,有人倾向于一步到位全部撤掉,也有人认为应该先隔层撤桶,让楼里的居民有个适应的过程。”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肖俊对周到君谈到。最后,经研究探讨,街道市容环卫所、街道和居民区最终达成了意见统一,6月15日统一撤桶。

由于撤桶周期短,实施难度大,前期需要做大量宣传工作才能确保撤桶后不发生楼道乱扔垃圾的现象。于是,居委会针对小区住户的特点,印发了大量有关垃圾分类的中英文宣传单,张贴在小区的醒目位置,并在大堂电梯入口处放有宣传垃圾分类的易拉宝,就连墙上的电视也滚动播放垃圾分类的宣传视频。

■居民在垃圾分类宣传签收单上签字

不仅如此,物业还把居委会制作的“推进垃圾分类,倡导低碳环保”告居民书发放至每一户居民手中,每一位收到告知书的住户都要在签收单上签名。新格公寓物业经理邵伟敏表示,“这样能够增加居民的重视程度和责任心,也能很好地掌握每一户的具体信息。”

6月15日正式撤桶后,新格公寓物业开始加派人力在各楼层进行不间断地巡逻。撤桶后的一周时间里,物业发现仍有部分住户把垃圾扔到原来撤桶前的位置。这些垃圾除了有纸箱、塑料桶,还有不少破袋的湿垃圾,汁水流了满地,对楼道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还有居民偷偷将垃圾扔到不易被发现的楼梯拐角处。

■小区大堂公告栏里的黑榜公示(左图黑框内),右图为物业拍照取证居民的不文明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物业采取了拍照取证的方法,并联合业委会第一时间在大堂的公共区域进行公示。公示中,除了在图片中标明垃圾的性质、投放时间以及具体投放位置外,还发出了劝告:以下是工作人员拍摄到的不文明的照片,这里将是苍蝇蚊子的乐园,希望居民从自身做起,互相监督,为自己创造干净,健康的生活环境。

物业一边张贴“黑榜”,一边根据在垃圾袋中发现的诸如快递单等废弃物上的信息,锁定乱扔垃圾者所在的门牌号,并上门进行教育劝导。一周之内,两张“黑榜”公示后,效果立竿见影。在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前,新格公寓已基本杜绝了楼道内乱扔垃圾的现象。

■左图为大楼里的走道,右图为整治后的消防通道

张贴“红榜”鼓励,割舍车位建固定投放点

周到君进入新格公寓的几个楼层看到,整洁干净的楼道一尘不染,每一户居民的门前都干干净净。“这里的住户以白领为主,每天外卖快递小哥进出非常频繁,能做到餐盒垃圾不乱扔,实属不易”,邵伟敏解释道。

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和监督,目前小区住户大多能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小区每天产生的湿垃圾已由原来的每天半桶增加至了一天两桶。由于小区的空间面积有限,除去固定的绿化区域和地面停车位外,所剩无几。小区的定时垃圾分类投放点就位于公寓楼后面西侧一隅。

■新格公寓小区临时垃圾投放点

为了方便小区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物业就在小区一角搭建起了遮阳棚,并摆上了一排分类垃圾桶。每天早上7点至10点和晚上6点至8点,是小区居民投放垃圾的两个时间段。居民志愿者和保洁员则作为垃圾分类指导员,在现场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旁边的墙上还贴有一张垃圾分类时尚榜。榜上贴出了9天内垃圾分类做的比较好的住户门牌号。

邵伟敏告诉周到君,“我们用五角星和三角星来做标记进行评判,一颗五角星代表垃圾分类完全正确,一颗三角星表示还有一点不足。”通过张贴“红榜”,在垃圾分类实施的初期对居民起到了鼓励作用。

■临时垃圾投放点旁的“红榜”

新格公寓使用的定时分类垃圾投放点只是一个临时性点位,无法完全满足小区300多户居民的垃圾投放需求,并且投放点靠近建筑垃圾堆放点和地下车库入口,较为不便。居委会、物业、业委会正设想在小区里,找一个适合的地点新建固定的开放式垃圾投放点。目前,三方已经初步选好了位置,用一个至两个停车位换来固定的垃圾投放点。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丁皓 朱杰